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6节
一时之间,附和着众。
帝未从之。
四月二十三日,都察院练子宁与六科给事中同时上书,言明新商之策所利,恳请皇上准许京师推行新商之策。
帝未从之,问群臣:“先期朕意在京师,汝等不允。如今朕不意京师,缘何又来请之?不妥,甚是不妥。”
四月二十五日,户部尚书黄子澄、工部尚书郑赐、都察院练子宁、景清等四十余位官员上书,再请新商之策。
帝置之不理。
四月二十六日,临时朝会,百官齐心,众口一词,请皇上于京师推行新商之策。
朱允炆终是退让,对百官言道:“新商之策,如一条鞭法、遏兼并国策,乃是利民、利商、利国之事,既要开之,何必只开京师?”
至此,新商业之策在商人的推波助澜,官员的精明打算,朱允炆的因势利导之下,终冲破了束缚,彻底在大明帝国推行开来。
只是,在商业大浪潮之下,总免不了暗涌。
第一百三十八章 你的枷锁镣铐呢?
各地藩王入京,神情与去年相比,多了几分坦然与轻松。
经过近一年的观察,众藩王也看了个明白,建文帝朱允炆并非是好杀之人,也无意采取“热削藩”的举措,除了要走了自己不小心拿走的百姓田产外,便没有任何动作。
倒是辽王朱植、珉王朱耿从商的消息,让众藩王惊讶不已。
因为远离京师,消息闭塞,他们只是听闻辽王朱植、珉王朱耿的封地被收回,虽保留了藩王虚名,却不得不放弃尊贵的亲王地位,做着低贱不堪的商人杂役。
这个消息很让众藩王费解,亲王如何能操持贱业?
这不仅仅是辽王、珉王面子的问题,还关系着皇族面子的问题,关系着大家的脸面。
坊间谈论起肃王朱楧,若是来一句:
你看看,那就是肃王,人不错,只是可惜啊,他有两个从商的弟弟,丢死人了。
肃王只能仰天长叹:家门不幸。
虽然众藩王明面上没说什么,但暗中却纷纷猜测,这一定是建文帝“削藩”的手段,说不得两王在京师过得凄惶,每日以泪洗面。
有这种心思的藩王不少,比如代王朱桂、肃王朱楧、宁王朱权。
三人虽然从不同地方奔赴京师,但巧了,在京师外遇上了。于是三王联袂入京,在进入府邸之后,三人换了便服,没去拜见朱允炆,先去了辽王府。
辽王朱植、珉王朱耿可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