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朱允炆都将目光投向了北元、南洋、东海三地,对于东北的朝-鲜没有给予多少关注,但现在不关注不行了。
朝-鲜内部正处在波动期。
虽然说朝-鲜国王李成桂在今年初退休了,王位交给了李芳果,但李芳果上位,却不是正当来的,也没有为大明所承认。
李芳果上台,是伴随着王子之乱上来的。
现在他派使臣前来,必然是希望得到大明的册封,以寻求“正统”。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承不承认李芳果,若是承认的话,那就意味着宽容了朝-鲜内部的斗争,若是不承认的话,人家毕竟上台了……
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要怪就怪李成桂,老了你还霍霍人家小姑娘做啥,还非宠溺小儿子,立小儿子当世子,糊涂至极……
现在好了,小儿子也没保住,老婆也没了吧。
朱允炆询问过礼部的意见,他们的意见是礼待使团,但不承认李芳果,内阁方面倒是愿意承认李芳果,毕竟李成桂还活着呢,他自己都没意见,大明有啥意见……
李芳果上台的手段虽然卑劣,带着血腥味,可毕竟是“王子之乱”,皇室内乱,这与安南以下犯上的谋反篡位有着本质区别……
第三百一十九章 廷斥安南使臣
宗藩是一条锁链,加固了关系,也牵制了手脚。
对于朱元璋定下的所谓永不征讨之国,朱允炆一开始就没打算遵循,像是东面的倭寇那么猖獗,大明早晚会去收拾他们,还有安南,还敢到大明的地盘蹦跶。
永不征讨?
去他丫的!
只要是侵犯大明的,来一个收拾一个!
朱允炆在至上写写画画,宁妃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古籍,神态雅美。
直至掌灯时分,朱允炆才抬起头,问道:“看什么呢?”
“贾岛的诗词。”
宁妃起身,收起了书。
朱允炆笑道:“贾岛吗?朕记得他曾经去过灵隐寺,还写了一首诗。”
宁妃莞尔,轻轻吟道:“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从栖处挂猕猴。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朱允炆赞叹宁妃的才情,道:“在这后宫之中,论才情宁妃首屈一指。”
宁妃掰着手指头算道:“除了臣妾,还有几个?首屈一指,连一手之数都没有……”
朱允炆假装听不到,转了话题,道:“谢公此地昔年有,谢灵运倒是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