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逃逸

字:
关灯 护眼
史诗逃逸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36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36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36节

中国人重视礼仪,古人也不喜欢临时起意去拜访,一来人家可能不方便,二来可能也是考虑自己去了吃不着饭,所以往往都会提前打个招呼。

打招呼总不能亲自跑一趟吧,这就需要“拜帖”。

“拜帖”起源于汉代,但在当时,没有拜帖的说法,《汉书·高帝纪》曰‘为谒’,《袁盎传》曰‘上谒’。

也就是说,汉代的拜帖就是“谒”或“刺”。

谒是长方形的牍,正面写受拜者的尊称,背面署拜谒者的名款,两面都可以分行书写各项内容。

刺是长条形的简,所写姓名与问候语,“长书中央一行而下”。通常要写明爵位、籍贯,又称“爵里刺”。

因为刺习形制,分量也轻,制造简单还省钱,所以在汉后期及以后,多选择用刺通名。

但在宋代,造纸术有了极大提升,古人就不再玩什么竹子,改用纸张了。

明张萱《疑耀》卷四:“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今之拜帖用纸,盖起于熙宁也。”

但拜帖的说法,是源于明代。

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明代拜帖有要求,如果你是平民百姓,商人富户,写个拜帖用红色的,觉得喜庆,那结果很可能是悲剧。

红纸拜帖,那是官员的特权,比如新考中了进士、翰林、朝廷官员等,一句话,是地位尊贵的人用的,你们,没资格啊……

这封“奉谒”的主人很有觉悟,没有用红色,而是用的白纸黑字,只不过装裱上十分讲究、气派,茹瑺甚至看到了银线织就的商号标记……

第三百九十八章 程序的正义性

茹瑺打开了“拜帖”,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名字:

常百业。

古代“拜帖”不像是后世,把名字写在右下角或右侧,字小不说还不显眼,这时候的“拜帖”流行的就是大名字。

在中间,用二号字体写上去,至于两边,往往用的是五号字,小小的,眼神不好估计还看不清楚,大致内容是我是谁,哪天来你家吃饭,你备好口粮之类,即说明身份,约定时间,讲明干嘛来的。

对于常百业这个名字茹瑺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印象深刻,正是因为这位仁兄跑到扬州,结果害得扬州指挥史的脑袋被挂在了旗杆上。

当然,晋商送来五百匹战马,茹瑺当时作为兵部尚书自然也见了见晋商,认识了常千里、侯西域等人,自然也见过常百业一面。

茹瑺反复看了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限定室友(1v2) 他的视线(西幻1v1) 全网黑后我在军旅综艺杀疯了 万国之国 今天美人师尊哭了吗 完蛋!被困在百合黄游出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