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司“出纳王命,通达下情”,无数政务都是从这里传到地方的,也有着丰富的邸报素材。
六科则主要采集、记录朝廷事务,补充邸报素材。
提塘则负责向地方进行抄传。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明代中期出现了民办报纸,嗯,取得了营业资格证的那种。
但是,就当下而言,明代的邸报还是很传统,仅仅只是服务于官僚系统,没有民营报纸。
朱允炆自然不可能让胡濙辞官,去开办民营报纸企业,既然是官员,弄个国营报纸企业不就妥了?
告示不能碰,邸报不能用,另起炉灶啊,多大点事。
“你此去山西,带匠人可置办宣传司,开办大明民报,朕会安排一些翰林官员随行,负责主笔,一定要刷印,不可手抄。大明民报如何讲述声音传入民间,如何让目不识丁的百姓需要大明民报,需要做很多事……”
朱允炆真的很郁闷,印刷术、纸质术都已经很成熟了,可谁能想到,几百年中,报纸清一色手抄版,只有在明末崇祯时期,才有人开窍,开始用印刷版。
也不知道这些年,从事报纸行业的仁兄都干什么去了……
第四百零四章 解锁僧道修行新技能
写一份民报,雕版印刷,简单。
可最大的问题在于,老百姓不识字,也没有多余的钱来买这些报纸。
问题又回到了最初,如何宣传!
朱允炆是一个有办法的人,面授机宜,告诉胡濙:“大明民报想要传入民间,在百姓中发挥作用,需要两个帮手。”
胡濙没有意外,想要办成这种事,不给自己几个得力助手是不太可能办成事的。
但朱允炆的话,还是让胡濙震惊了。
“这两个帮手,就是道录司、僧录司。”
朱允炆严肃地说道。
胡濙一脸震惊地看着朱允炆,他如何也想不到,皇上给自己配的帮手竟然不是朝廷官员,而是僧道!
朱允炆没有开玩笑。
两年来朝廷对于道教、佛教采取的态度不冷不热,朱允炆不像朱元璋,时不时去天界寺撑撑门面,让佛法的火苗越烧越旺。
道教也因为有个张邋遢张三丰大神,虽然按岁数来算已经一百五十岁了,但按照道家“历法”六个月一年的算法,张三丰已经是三百岁的老神仙了。
有个三百岁还死不掉的招牌,道家也是发展的如火如荼,尤其是在湖广、福建一带,信徒众多。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信徒归信徒,但能不能成为道士,能不能成为僧人,那不是道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