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02节
朱允炆接过之后仔细看着,心头有些沉重。
洪武四大案波及家庭无数,哪怕是如此,古今、公子用尽心机,也只拉拢了二十六个家族,可见绝大部分家族,还是不愿意再去经历一场风波,不愿与朝廷为敌,或者说,他们都很识时务,不愿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但这二十六个家族,偏偏就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
朱允炆合起文书,目光中有些痛苦,低声道:“死一个人还不够吗?”
第五百九十三章 刘长阁回京(二更)
冤案,错案。
冤杀,错杀。
都已经成了过去,该平反的,已经平反了,他们还想怎样,非要去找老朱理论理论为啥杀了他的家人吗?
朱允炆握着名单,下了旨意:“给他们下驾帖,承认错误,交代问题的,全部移民北直隶,不配合的,家主杀,妻儿移民。”
顾三审看着朱允炆,这个惩罚实在是太轻了一些,不足以威慑敌人,于是劝道:“臣以为,不杀不足以惩戒。”
朱允炆何尝不想杀掉这些人,可问题是,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洪武年间四大案,甚至可以说是四大冤案,虽然有些主犯是该杀该死,但风潮却不应该扩大到近乎失控的地步。
“这件事,就让它到此为止吧。”
朱允炆放弃杀戮,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出于悲悯,同情。
顾三审只好答应离开。
策论结束之后,朱允炆只看了三个人的策论,薛禄、纪纲与袁岳。
薛禄认为练兵与对手应结合在一起,大明的主要敌人是北元,要想御敌于国门之外,应主骑兵,提出“大马场、大骑兵”的整训思路,提出与朵颜卫、福余卫组织骑兵对练,设置奖励,厉兵秣马。
纪纲在大局观上显然不如薛禄,他主张练兵当练忠诚,绝对服从命令,战令下,无令死战不得退。这种思想也符合他的逻辑:我的人,就得听我的命令。
袁岳又是不同,因其出身广西,又参与过与安南之间的战争,在练兵与对敌方面,更多聚焦了安南方向,并作出了一个惊人判断:
大明之敌重寇北元,然先期之敌当为安南。南北大规模作战,当先南而后北。
能看穿这一点,说明袁岳有着出色的战略目光,是一个可塑之才。
铁铉与徐辉祖与同僚商定之后,报给朱允炆,选六十武举中式,提名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分别是薛禄、纪纲、袁岳。
朱允炆看着这一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