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逃逸

字:
关灯 护眼
史诗逃逸 > 走进不科学 > 第1587节

第1587节

大多数材料的tc都非常低,基本都在-220c以下,需要借助液氮或液氦等维持低温环境。

想象一下。

你辛辛苦苦建造了一条几百公里的超导输电线,还需要全程浸泡在液氮中冷却,成本得多么夸张……

所以为了让超导体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必须要找到tc更高、最好是室温条件下(大约25c左右)也能保持超导性质的材料。

从发现超导现象开始,物理学家对高tc超导体的寻找从未停止,但一直举步维艰。

在发现超导最开始的70多年内,tc的上限连突破-240c都很困难。

还好后来物理学家陆续发现tc超过-173c的超导体,目前超导体最高临界温度的记录保持者是150万个大气压下的硫化氢,tc大约是-73c,离理想的室温还是有一定距离,如此高压的条件也意味着难以实际应用。

与此同时。

基于以上这些概念,超导材料又引申出了两个小支路:

室温超导以及高温超导。

一般情况下。

我们把临界温度高于40k的超导体称为高温超导体,而把临界温度高于300k左右的超导体称为室温超导。

也就是说在超导界,“室温”其实是要比“高温”高得多的。

更特殊的是……

直到如今这个时期,物理学界对于高温超导的完整机理依旧没有定论。

这是一个凝聚态物理领域中的黑洞,如今凝聚态物理公认推不动的问题只有两个:

一个是强关联体系,另一个就是高温超导的完整机理。(注:也有些观点把两者看做一个问题,这就和车厘子和美早樱桃是不是一个物种一样具体取决于你怎么看)

除此以外,即便是薛其坤院士专精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都只能算是经典问题,而非绝路。

诚然。

由于这个机理无限接近理论层次的缘故,想要单独靠着它获得诺奖其实没多少可能,但对于物理界的从业者来说,解开这个机理带来的意义丝毫不亚于获得诺奖。

如今国内和国际上从事机理推导的团队有很多,就连薛其坤院士名下都有两个课题组在推这个课题,项目组的领头人一个是长江,另一个是杰青。

结果没想到的是。

薛其坤院士居然在徐云的硕士答辩现场,见到了这么个惊天动地的标题?

是徐云在刻意擦边,最后玩上一手模棱两可的文字游戏?

还是说……他真的摘下了这颗凝聚态物理的明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限定室友(1v2) 他的视线(西幻1v1) 全网黑后我在军旅综艺杀疯了 万国之国 今天美人师尊哭了吗 完蛋!被困在百合黄游出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