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报纸不像后世一出就是一大叠,只有一张。
巴尔干这么多国家,光是战场就有三个,每天发生这么多事,一份报纸根本不够用。
同时成立三家报社的目的是养蛊,让他们充分竞争,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
为了获得第一手消息,三家报社都在战区司令部派出常驻记者。
尼古拉和尼古拉斯闲聊的时候,他们旁边恰好有一位《时报》记者。
编辑大概觉得尼古拉对意大利人的评价很精彩,于是就在报道中援引。
乔治责成德米特成立新闻处,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审核。
德米特终于体会到参谋长的工作之繁重。
乔治很多事只是做出决定,然后就扔给德米特,后续工作都是由德米特负责。
德米特一边筹备新闻处,一边还要策划对奥斯曼帝国的反攻。
奥斯曼帝国参战后,由于兵力不足,第14集团军一直处于防御状态。
一个星期前,乔治从远东征调的增援部队抵达君士坦丁堡,从希腊王国和罗马尼亚王国抽调的增援部队也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开赴战场。
德米特计划援军从黑海沿岸登陆,从北向南推进,最终和在地中海方向登陆的英法联军汇合,击败奥斯曼帝国。
乔治对德米特的计划进行修改,要求派出一支部队在波斯半岛登陆,开辟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二战场。
波斯半岛那地方,大部分都是沙漠,荒无人烟,连奥斯曼帝国都不重视。
乔治知道那片土地的价值。
“在波斯半岛登陆,对我们的后勤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德米特不建议这样做,俄军在整個印度洋都没有补给点。
现在战争对于后勤的要求越来越高,巴尔干战区之所以面对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夹击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有君士坦丁堡这个稳定的大后方。
开辟第二战场的话,俄军的补给点将拉长到2000公里以上,这对孤军深入的俄军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
“你知道一艘集装箱货轮可以装载多少补给物资吗?”
乔治提醒德米特,俄军的后勤能力,和第十次俄土战争时期,已经不是一个时代了。
拥有黑海出海口,乔治就不再依赖问题频发的西伯利亚铁路,阿穆尔生产的商品,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顺利抵达君士坦丁堡。海运的速度虽然慢了点,成本低,运输量大。
采用集装箱之后,效率也比铁路更高。
乔治的计划并不复杂,只从远东抽调一个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