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能够看到的事实。
不过李俞信心很足,没被外界影响是一件好事,说明他的内心很强大。
当然……不排除李俞是在故作镇定。
有一次李俞到导演系听课,下课后高老师单独把李俞留下,说他很看好李俞的《信号》,并告诉李俞文艺片的票房普遍不如商业片,但不会有人认为文艺片的导演水平不行,人们反而会认为文艺片的导演水平更高。
高老师话里话外表达的意思都是让李俞别太关注《信号》的收视率,他能把《信号》这部质量优秀的作品拍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说白了鼓励李俞。
大家的良苦用心李俞懂得。
但他真的一点事情都没有,他对《信号》是真的很有信心。
也对!大家会有这种反应并不奇怪。 原时空制作《信号》的tvm前期信心都明显不足,认为收视率能达到3%就可以开香槟了。
李俞对自己这版《信号》非常有自信。
他认为自己这版的质量完全不输原版,结尾那几集甚至对原版实现了超越。
新罗剧的一贯老毛病在《信号》这部戏上面一样有体现。
新罗的编剧们很少能在开机前拿出一份完整的剧本。
他们国家采取的是边拍边播的模式,一部电视剧立项的时候大多只写了几集内容。
这种模式固然有好处,比如可以通过观众的实时反馈安排剧情的走向,更好跟观众们互动。
这种模式让新罗剧诞生了一个很有名的八集定律。
意思是男女主角在第八集必定接吻,剧情在第八集必定发展到最高潮。
八集定律的另一面是八集烂尾。
八集之后编剧开始烧脑宕机,事先并没有完整的规划,只能硬凑剧情水时长水到十六集,很多烂尾都是这么来的。
《信号》有类似的毛玻
一开始《信号》的主创团队没想到会那么受观众的欢迎。
《信号》拍到一半,他们临时决定将来得拍第二部,所以得在第一部后面那几集强行给第二部铺垫。
结果造成了只有十二集的剧情硬水到十六集,中间抛了大量设定为《信号2》做准备,导致出现小烂尾。
李俞压根没有拍第二部的打算,他的最后一个大案是余清风和许良才并肩作战把大老虎拉下马,结局又悲壮又精彩,大结局才是全剧最大的高潮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进入2005年的1月份。
上个月星爷的《功夫》在内地上映,李俞和刘施施等人乔装打扮到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