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泽华扭头对曾海洋道,“快递车用这个,你觉得行不行?”
“勉强凑合吧。”
曾海洋更关注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闻言再看几眼技术参数,“老板,这玩意充电四五个小时,才跑三四十公里。
如果用在快递车上,再拉一车货,恐怕跑不了多久就要趴窝。”
“一块不够就两块,两块不够就再加一块。”
李泽华大手一挥,当即拍板决定,“做技术验证,总要有人做出牺牲,难不成我们一辈子做电瓶车电池?”
说着拉来专业人士,“看明白没?在这个基础上两个方向,一个缩小放大,要技术我买技术,要工厂我买工厂。
总之一句话,道理是想通的,手机电池要做,排列更多的电瓶最大化也要做。
下一步你们的研发,要朝着耐高温不易起火燃烧,快速充电等方向研究,那个什么锂电池,石墨烯电池,你们要注意收集资料。
还有你负责论证一个电池和材料研究院,统计相关方面的专家人才,能挖就挖过来。”
专业人士也很绝望啊,他原本在厂里只负责现有材料技术的改进,每年申请的专利,净是些外观设计类。
糊弄外行人还行,遇上技术难题还得请更专业团队。
在研发上更是七窍通六窍,一窍不通。
好在李泽华给钱痛快,他想了想,总算找出解决方法,就道:
“之前接触过几个研究机构的技术团队,厂里几次技术升级都有对方的参与……”
“挖过来1
李泽华大手一挥,“现在是做技术研发的时代,躺在过去的功劳簿吃老本不可取,厂里不养闲人。
你帮我把话传出去,只要有能力,青云来者不拒,第一期安排五千万科研款。
做技术就是要持之以恒,经费问题我来解决,上不封顶!
只要出成果,能投入实际应用,十年二十年我都会继续投下去,反正我还年轻,再折腾三五十年一点问题没有。
如果有对电池研发感兴趣的大学,也可以过来申请项目。
往后公司在电瓶生产上赚取的每一分钱,都会投入到研发,扩大生产上。
不要担心没有科研经费,只要能弄出成果,花多少钱我都愿意。”
从银行贷出来的3.5亿,和吃了么拼夕夕一起,入股亚迪收购亚迪电池厂,还有的剩,正好用来投入研发。
科学技术他不懂,但只要安排好科研经费,确立目标,派人监督保证非必要浪费,再辅佐收购,兼并,招募扩大技术团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