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俱下,大家都一窝蜂冲上去拍各种烂片捞钱。
但杨记却比较谨慎,一直严把质量关,都是别人跟风它,而不是它跟风别人。
八大片商和杨记合作赚了很多钱,这次赴港也不是冲着杨记来的。
但杨记毕竟是行业龙头,他们希望杨记能够站出来主持公道。
这些人里面,杨登魁跟杨叶和徐风比较熟,于是由他出面联络。
却被告知杨叶去欧洲了。
而徐风嘛,她跟吴思远一起,到珠海去了。
两位老板在关键时刻却不在香港,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不想掺和这件事。
八大片商无奈之下,返回台湾,决定跟港片死磕。
……
改开的时候有四大经济特区。
深圳靠香港,珠海靠澳门,厦门靠台湾……
深圳和厦门都被带飞了,澳门体量太小,带不动珠海。
珠海就自己整活,一个经济特区不想着搞工业,搞起了旅游业。
进入九十年代,当时文化部门在考虑一个问题:经济在改革开放,那文化应该如何发展?
珠海的李市长向国家建言:珠海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与澳门一墙之隔,距香港不过一个小时的水路,而从台湾飞到珠海,也不过两个小时左右。如果在珠海这个便捷的交通节点上办一个电影节,让三地互相了解、互相交流,岂不美哉?
早在1992年的时候,珠海发起了一场“珠海国际影视娱乐城研讨会”,邀请了许多名人,探讨在珠海投资建设影视娱乐基地的可行性。
原时空这场讨论很快就胎死腹中了,而本时空也没啥结果,因为杨叶已经在深圳大肆开发影视基地,珠海没有机会了。
既然影视基地搞不成,李市长又建议,我们来办个电影节吧!
李市长找了两岸三地的一些电影人,询问他们的看法,大家都表示支持。
于是就上报广播电影电视部的田聪明部长,最后国家批准,由珠海举办永久性的国家电影节,定名为: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
这时候国内已经有了金鸡百电影节、长春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
金鸡百和长春针对的是中国大陆电影,而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国际a类电影节。
这个新出来的珠海电影节定位与众不同,它要做一个涵盖两岸三地的电影节,把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都拉到一起评奖。
这个定位非常有意思,跟本时空的金像奖非常相似。
李市长分别联系了金马奖主席李行和香港导演协会的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