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泰山要崩坏了,梁柱要被摧折了,贤人将要凋零了。”
“并且孔子还告诉子贡,他梦见自己坐在两个柱子中间祭奠。”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
“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其所编订的六经成为中国古代儒生必学的经典。”
“其主张的仁、德、礼,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也是儒家核心思想。”
“在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征与图腾,被尊为至圣先师。”
“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历代各帝王和大臣、百姓都会祭祀孔子。”
“其嫡系后代中的嫡长子被宋仁宗尊为衍圣公,历代王朝始终沿袭,直到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的称号。”
很多时代的老百姓对于孔子是非常尊崇的,但近代的老百姓对孔子的看法颇为复杂。
随着西方列强用枪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思想也随之传入,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遭到了挑战。
甚至于,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其思想的价值。
有的学者将孔子称为改革制度,乃至创立民主的革新者。
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孔子保守的观点导致后世效法他的知识分子变得十分谨慎乃至消沉。
孔子的观点只能规范当时人的行为,绝对不能作为千年之后人们的行为准则。
但是随着讨论的加剧,对于孔子的评价出现了新的转变,人们渐渐趋于理性。
对孔子的成就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指出需要全面看待孔子的作用,承认孔子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
孔子的政治设想具有空想性,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其仁爱的理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对中国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的教育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教育。
尤其是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对后人的影响更大,避免了宗教化。
孔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谈论鬼神之事。
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使中国文化注重现实政治和世俗生活,而不去追求超越现实的宗教或是神学世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