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对秦国有如此大功的张仪,在秦惠文王驾崩后,却受到了继任者秦武王的排挤。
张仪为了讨好秦王,不惜使用一切非常手段。
在列国间奔走游说,大搞挑拨离间、两面三刀之事。
虽然使秦国得到了不少好处,但张仪的所作所为把自己的名声搞得很臭,连秦国人都为张仪感到羞耻。
也正是因为张仪的名声不好,这才遭到秦武王的不喜。
秦武王嬴荡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
而当时张仪红得发紫,是秦惠文王身边的大红人儿。
秦武王嬴荡这个人是一个特别好武的人,不管是当太子还是当秦王的时候,都非常崇尚武力。
秦武王是用拳头说话,而张仪则完全靠一张嘴。
张仪和秦武王的风格完全相反,也难怪秦武王不喜欢张仪了。
秦武王上任不多久,就发动了对周边的多场战争,甚至还打到了周天子的王都。
当年楚庄王曾问鼎中原,而秦武王则干脆把鼎举起来,想要称一下它的重量。
只是有些可惜,这个莽夫最终死在了自己的莽撞之下。
“苏秦作为战国中后期杰出的外交家,他提出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战略思想。”
“并凭一人之力说服六国国君,挂六国相印成功组建合纵联盟,使强大的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
“但再风光的人也有落魄的时候,苏秦和当年张仪一样。”
“下山的第一站都是回自己母国,准备大展宏图。”
“然而周显王瞧不起苏秦的出身和背景,并没有信任他。”
“而后又去了秦国,结果同样吃了闭门羹。”
“当时的秦国刚刚处死了商鞅,十分抵触外来的游说之士。”
“秦惠王就拒绝了苏秦,而且对他说。”
“鸟的羽翼还不丰满,不足以振翅凌空,国的政教还未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
“最后苏秦去到了赵国,这一次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
“和其他几个师兄弟相比,苏秦的求职之路是异常坎坷的。”
“回到家也遭到邻居的讥笑,但苏秦并没有放弃。”
“他不惜悬梁刺骨,继续苦读深造,读了大量的书。”
“后来,苏秦学有所成,再次出关。”
“这次苏秦选择往北前往燕国,向燕文侯说明了燕国所处的困境。”
“凭借自己的学识,苏秦这一次终于赢得了燕文侯的赏识。”
“而后他又提出燕国应该和赵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