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之感,酸楚之痛,油然而生,一声长叹之下,让诗歌极其沉重。
在卢纶存世300余首诗中,送别诗占据三成以上。
他所处时代是李唐王朝战争最频繁时期,因而士人生活流动性较为频繁。
人与人离别之际,未来何时相见难料,一次次分别也许今生再也难相聚。
送别者与行者不免会对前途担忧,离别之苦溢于言表。
送别诗流露出卢纶凄凉伤感心境,也有对友人劝勉安慰之意,情感波澜,意境广阔深远,具有生活底蕴与人生哲学观。
安史之乱,士子纷纷逃往长江以南,在烽烟之下,诗人们四处漂泊,跋山涉水。
在途中只有文人们才能有心情去欣赏山川美景,同时也可以触发诗人脆弱情感,卢纶自然如此。
他把山水草木作为入诗题材,寄情于山水,倾诉心声,抒发羁旅漂泊的沧桑感,同时伴有思乡之情。
随着时间推移,诗人价值观难免发生转变,卢纶一些诗中。
可以清晰发现其由儒转佛道意向,当然这是因为官场上失败导致其产生归隐之心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卢纶写过一些边塞诗,因为他有较长时间从军佐幕经历,对军旅生活有着深刻体验。
他的边塞诗具有真情实感,个性十足,深悟其中能够打动人心。
他还善于运用意象,彰显出胜利壮举,传达唐军赫赫战功,具有历史意义。
他的边塞诗雄浑刚毅,虎虎生威,也有边塞生活之悲,沉痛的社会现实渗入诗中,尽显苍凉之感。
总体来看,卢纶的诗就是其一生写照,也能看出诗人的心路历程。
起初,他对仕途渴望,希望建功立业,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儒家思想特别鲜明。
但是,科举之路屡战屡败,即便最后为官,也是比较低微职位,怀才不遇情感和悲凉经历凸显。
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他不得不漂泊四海,触景生情后,凄惨与思乡之情浓烈。
到了晚年,佛道思想占据其思想重要位置,彰显隐逸情怀。
总之,卢纶是中唐时期一位不可或缺的诗人。
他的诗就是历史写照,也是其心态写照,极具历史意义。
“大历五年,依旧名落孙山的卢纶,住在了长安城的郊外,继续等待着踏入仕途的机会。”
“时隔两年,卢纶经元载引荐,终于得到了阙乡尉一直。”
“只是这个官职对于卢纶而言,并没有让他感到欢喜,反而让他充满惆怅。”
“元载引荐他,并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