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们看到缝纫机的动作只是从布的一面穿过然后收回,那么这些线是怎么固定在布上的呢,而且速度非常的快。
我们都知道每一根针都有一个针眼,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直到1755年,一个叫查尔斯的人可能是觉得这样缝纫太繁琐。
于是就创造了一种两头都有针尖且针眼移到了下面,这样就不用在反复翻转针头了。
令人意外的是,这种针至今仍在缝纫机上使用。
但是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即使针眼的一头也能穿过缝织物。
但是当我们把针拉出来时,线也会跟着出来。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只需要在针穿过缝织物时,在下面留出一个线圈。
等下一次针脚落下时,同时也穿过这个线圈,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环,连续几次下来就形成了一条针脚链。
这种技术就被称为链针,也是第一类缝纫机使用的缝纫方式之。
但是在机器上,如何才能在下面留住线圈呢?
这在1857年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中一个设计是在机器下面加了一个钩子,当针穿透缝织物并将线带下去。
然后随着针的上升,针眼和缝织物之间的线变短,并形成一个小凸起的线束。
正好在这一瞬间,尖锐的钩子勾住了这个凸起的线束,并将其拉成一个线圈。
而当针下来时,钩子向后移动,针就可以穿过这个线圈。
然后当它向上移动时,线束再次弯曲,往复以上的过程。
另外一种设计与之大同小异,只是将钩子设计成了旋转的形式,这种钩子在后来的80多种型号的缝纫机上都有使用。
但是到这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缝纫方式如果线在某一处松动了,整条缝线就会轻易脱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缝纫机下面多加了一根线。
这根线连接到一根缩针上面,当针穿过布料缩针同时穿过蓝色线圈。
将两根线交叉在一起,针在返回后就形成了一个锁针,由此就解决了开线的问题。
之后在这个基础上,缩针改进成了一个线轴,通过线轴的旋转形成锁针。
至此之后,缝纫机的缝纫方式基本完全成型。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缝制的布料如何自行移动呢?
在早期的缝纫机中,每次缝制后都需要手动移动布料,除了效率跟不上之外,针脚间距也不会完全一致。
为此,在缝纫机上增加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