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需更加努力精进,加倍力度传扬新学,好让新学大兴的日子多少来的更快一些。
“非是百家争鸣不好,而是儒学虽有陋处,却亦有可用之初心。百家虽有所长,却也有不可救药之处。”
“推崇新学,从来不是要推倒儒学,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五殿下亦曾说过:我并非是比他人看得更远,只是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正是因为有诸多先贤在前,才有如今的新学崛起。”
“如墨家提倡‘非攻’。你欲兴起百家,若是有墨家门徒得列朝班,提倡‘非攻’之念,那我大明日后岂不是唯有谨然自守,再不能逾越国门一步?”
“又譬如农家一学,讲求自给自足,天下百姓皆自产自用,从不互通有无……若是如此,我大明税务司又如何收上来商税,日后有居心叵测之人勾连农家子弟攻讦税务司,又该当如何?”
宋濂将他的模样看在眼里,轻轻舒了一口气。“你既已知晓,便是好事。”
衍圣公孔希学终究是到达了应天。随着衍圣公远道而来,应天一时之间,竟是大儒云集,风云聚会。诸如平阳三老、黄山四皓等等前元之时就成名的大儒,尽皆汇聚于此。更兼几日后乃是陛下的万寿节,今年不知为何,素行节俭的皇帝陛下,竟宣布要难得的大肆庆祝一番。大明开国皇帝过生的这份喜意,让应天府变得更加热闹起来,官道之上,书生、官员、进京为老朱庆贺万寿节的外翻的队伍,一时不绝如缕。
“学生实在是……敢问先生,如今可有良法,能弥补此漏?学生纵然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
“儒学千年,早已根植于我华夏。若无儒学,危难之际也无文丞相、岳武穆那般人杰,慷慨激昂,挽大厦于将倾。若无儒学,当今陛下于前元年间奋起之时,也无那诸多的华夏子弟舍命相随,最终驱逐鞑虏恢复了汉家河山。”
“有圣上在,自然不会答允你重开百家的请求的。唉,不过是让孔府暂时夺得主动,我新学乃是煌煌正道,暂时失利,也总能大兴的。”
“且衍圣公来势汹汹,已是不容我等躲避了……幸好当今圣上非是迂腐之人,真论起来,甚至可说是愿意助我等推动新学的雄主。”
宋濂俯身,扶起了杨士奇。“我知你诚心,只是好心办了差事,你入京进万民书的消息已传遍大明,此时退缩,已是不能。”
也只好如此了。
“让朝廷不以儒取士,而是转用百家之言,这绝非好事……儒家之所以兴,百家之所以亡,皆有前因后果。儒学陈腐,百家就不陈腐了吗?至少儒学能传承至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