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家世清白,理论上来说佃户家的女儿都可参选。
但经过两百年的发展,现在形成的惯例便是,唯功名在生员和举人之家才可应选。
京畿及附近府县,举人秀才自是非常至多,但家中有适龄女子者却不太多,有适龄女儿愿意参选的也不太多。
毕竟文人士大夫和皇家结亲,三四代便无科举入仕的机会。
最关键的是,参选后有极大可能落选,却会被扣上攀附皇家的帽子,很容易被同窗旧识疏远,于仕途更是大大的不利。
有人能参选而不愿选,也有人想参选而怕不得。
自从上元节之后,宝钗就有些魂不守舍,每日都在不安与焦躁中度过。
和她一样的还有杨静婷,只因如今礼部已颁了选妃令,皇后却还没与她提起此事。
杨静婷属于勋贵之家,直接被排除在参选范围内,情况比宝钗还要糟糕一些,非得皇帝降旨才能参选。
最关键是,她俩如今是公主侍读,要想选王妃都得征求皇后同意,自作主张那是悖逆之举。
如何跟皇后表明心意,成了两个女孩儿的难题,导致她们都挺难受。
但宝钗已拿定主意,还是打算让母亲走元春路子,以太子妃的名义向皇后推荐她,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强。
可惜,宝钗不好直接向元春表明心意,一则她去说自己婚事会很尴尬,二则也显得不够正式。
最好的办法是,由薛姨妈代表薛家向元春表明意图,如此元春才算是正式帮忙,外界也会认为是她促成薛家结上皇亲。
事实上,即使宝钗想跟元春表明心意,最近一段时日也绝无可能。
上元灯会结束太子便病倒了,皇后特意给元春下了懿旨,太子痊愈之前她可不必进宫请安。
前天,是宝钗最后和元春当面说的机会,可惜她今天才下定决心。
“还是传话给母亲,让她请贾家老太太说话,元春姐姐定会帮忙!”宝钗定下了计策。
通过这一过程,贾家和薛家联合会更紧密,这也是姻亲结盟的正常操作。
给家里传信,对宝钗来说并不困难,只因她在宫里结识了不少宦官,这些人都是可以出宫去的,带一封书信毫无问题。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可以出宫,也给京城许多人带来了麻烦,毕竟这帮宦官很喜欢找人“借钱”。
在宝钗为自己终身大事奋斗时,此刻南城的某处院子里,可卿在最后回望宅邸。
三日之前,秦业父子便去了流放之路,好在朱景洪一番运作之下,秦可卿得以见了亲爹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