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全军上下士气都不高,能守住通往京都的通道就不错了,实在很难调动他们打出去。
当然,不出兵的理由千千万,想出兵的理由只要一个就行。如果是曹操,情况再难,只要对大局有利,他都会努力向上。但赵融做不到,以上那么多理由只不过是他推卸而已,说到底,这人也就是个循吏,没有多大担当。
但他这边拒绝曹操的建议,那边曹操就捅了他一刀。
其人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竟然蛊惑了左军校尉鲍鸿,让他东下长社,意图截击泰山军。
左军校尉鲍鸿就是当日率先退出战场的,他担心被追责,不能像赵融那样求稳,在曹操拍着胸脯保证下,他带着所部四千人出发了。
曹操说,这一战只要能拦下,甚至只要做出西进截击的努力,他就利用自己的关系,为鲍鸿说情,到时候不但不会有罪,还有功。
在诸将逡巡不前时,只有你鲍鸿忠君勇士,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岂不是正正的忠臣?
鲍鸿就是这样被说动的。
但鲍鸿也不傻,知道自己这点兵力真去截击黄巾军,拦路虎做不成,螳臂当车肯定是的。所以,他在颍水搭建浮桥拖延了一段时间后,才小心翼翼地向长社方向展开。
不仅如此,就手上这四千兵,他还分兵四路共进,生怕哪一路撞上敌军,全军覆没。如此这样,走走停停,等到长社外的五里亭时,终于知道泰山军主力继续北上了,留在长社的只有一个叫陈焕的无名之辈。
鲍鸿勇气大增,势必要夺回长社。
但正在鲍鸿令各部合军的时候,他就遭到了陈焕的迎头痛击。
八月二十七日,趁鲍鸿立足未稳,陈焕带精兵一千出城,急行军攻鲍鸿。鲍鸿一开始被打得措手不及,死伤不少,但等发现对面黄巾并不多,鲍鸿亲自带队反冲,止住了溃退之势。两军鏖战一个时辰,兵力较少的陈焕终于扛不住,带兵后撤。
鲍鸿果断带兵追击时,想趁机掩杀入长社。
在他看来,对面之贼不知兵。要是在长社死守,他手上这点兵力不一定能打的下长社,但现在这些贼寇竟然选择出城野战,还想袭击?现在正好被他倒卷,果然是他鲍鸿的运道来了。
但鲍鸿没高兴多久,就突然传来自己后部遭不知名骑军袭击,已经崩溃。鲍鸿一蒙,再看前面溃退的贼兵,此时却开始反攻过来。
鲍鸿意识到完蛋了,中了贼人的奸计了。
确实,现在陈焕用的战术是泰山军惯用的抄尾法。就是在撤退中预设伏兵兜抄敌人尾部,然后前军再反身进攻,前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