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一个和平稳定的生产阶段,真不是牛辅能做到的。
如此,牛辅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入京去搏一把大的。
有时候他也羡慕李傕的好运道,要是自己也有好家底,谁还跑去长安去搏命啊。
无论如何,公武两家默契的出招了,而李傕和牛辅也各自做了自己的选择。
大乱前的长安就这样刮起风了。
……
风起于青萍之末。
小皇帝并没有闲着,他还是坚定又自信的布置着棋子,编织一张大网,好将董氏一党一举擒获。
作为一个少年就在动乱中成长的皇帝,刘协有着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政治智慧和隐忍。
此时,作为他外援的河东兵已经抵达霸陵,而段煨也已经驻兵骊山,阻挡着入关的泰山军。
虽然现在的局面比他预想中的要差,但刘协依然认为目前是彻底铲除董氏一党的绝好时机。
并没有人和他说过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刘协是自己天才性地领悟的。
而且就是占据了这么好的优势,小皇帝每一步落子都是那样的谨慎。
他先是在朝廷上发了一条圣旨,大概意思就是丞相的身体因为多年的劳累已经不行了,需要静养,所以此阶段会停止一切公务活动和外朝礼仪。
然后,刘协又令宫中的太医和善药去丞相府会诊,每日都将丞相的身体状况落在文字,传回朝廷。
朝廷的这些人,哪个不是富于政治斗争经验,如何不知道这是小皇帝在断董卓的政治生命。而政治生命一断,那董卓自己的生命其实也就是开始倒计时了。
再然后,小皇帝又秘密在宫中召见了十余位凉州系的军将,他们都是隶属在北宫的北军系统。
因为是秘密召见,没有人知道这些人和小皇帝说了什么,只知道这些个凉州军将在不同的时间段入宫了,然后又心事重重的出宫。
其实,不论这些人和皇帝谈了什么,丞相府的一干人都不会对这些人信任了,因为在这个节骨眼单独入宫,本身就说明了情况。
也许,这本身也在小皇帝的算计中吧。
反正,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收买,小皇帝觉得在自己掌握了长安大部分的军事力量。
此前京畿的军事力量是先帝建立的西园五十四都,但后面随着董卓入朝,将这些力量重新整合为飞熊军,统一归在自己帐下指挥。
后面,董卓又通过不断将老西园军派到前线的方式,陆续掌控了这股飞熊军力量。
但现在,小皇帝却从飞熊军中挑选了一批精锐武士建成羽林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