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第二处据说是百十部落的群岛的岛国,第三处是最南面的扶南国,要和他们交易什么货物?”
甄尧问的都是很关键的问题,袁熙微微点头,说道:“夷州有些很有意思的作物,到时候可和当地土著交易,试着带回来一些,在徐州和幽州试着种植。”
“至于以邪马台国为主的群岛,缺的主要是粮食酱油等物,可和其交换贵重金属及珠宝。”
“这里虽然落后,但是海船技术很有意思,可以想办法交换。”
“但切记不要将建筑冶炼等关键技术泄露出去,等以后再说。”
“而扶南这个地方,也是三地最为重要的,我只要求优先换回一样东西。”
“。”
袁熙详细向甄尧讲了的样子和作用,“这件事情越快越好,最好能换回相应的种植加工技术。”
这是袁熙目前最为看重的,相对于百姓如今用的葛,麻,毛相比,实用价值要大得多,更不说只有士族用得起的昂贵丝绸了。
《农书》中记载道:“其幅匹之作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获,比之麻,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
这是一种“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能够真正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准的农业作物。
在制品出现之前,普通百姓过冬极为艰难,只能用些陈年破絮混杂一些缫丝用剩的零碎脚料作为保暖填充物,塞到葛衣麻衣之中,也被称为“缊”,条件好些的,可以穿狗皮袍,仅此而已。
袁熙一直在打探的消息,却发现此时中原乃至江东地区,没有种植的任何传闻。
虽然后汉书里,有关于海南岛向汉武帝进贡的记载,但从汉代到宋代,种植始终局限于华南及以南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也非常缓慢。
直到宋代,黄道婆学会了黎族人纺的技术,并将其与中原纺织技术结合,改进了纺织技术,升级开发了新式纺车,由此中国的纺织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并极大带动了种植的推广。
技术的改进和生产是相辅相成的,纺织技术上不去,种植的收益低,百姓自然不愿意种,但种植量不多,工匠又没有动力改进相关的技术。
直到目前,袁熙所到之地,都没见过,即使有,也可能是在极南的山越瘴疠地区小规模种植。
他的想法,就是将种引入适宜种植的北方地区,衣食住行,古人有时甚至将衣排在前面,盖因人可以饿几天,但寒冷时节没有衣服,则是一天都活不了。
更加关键的是,是如此的优越,以至于其和相伴的纺技术,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