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大战,所需要的粮草辎重,是一个巨量的天文数字,需要抽空领地内的所有人力物力,即使冀州这种富庶之地,也需要数年时间恢复元气。
就像袁绍动用了十万人包括农业劳力参与到易京之战中,最后也确实如愿彻底击溃了公孙瓒,但随之而来的后患也是异常严重,当年冀州便出现了饥荒。
以一州之地维持数万人的常备兵力,一个月的兵马粮饷费就要几十万担,这种耗费实在巨大,所以大战结束后,要立刻让兵士转为百姓耕田数年,才能再度积攒起下一次大战所需的粮草。
后世的历史上也是如此,袁绍在易京之战中被曹操偷袭邺城,但击败公孙瓒之后,他却没有和曹操马上翻脸,而是想要恢复一年半载元气后再攻击曹操。
这个举措并不是他一个人决定的,而是冀州谋士的共识,因为只有参与到其中的人,才知道大战刚息,再度调兵征粮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而官渡之战的开端,则是曹操占据司隶,直接打通了绕过黄河,东进魏郡的通道,袁绍实在拖延不下去,才被迫开战的。
所以如果仔细看这段历史的话,才发现想要立刻开战,速战速决的是曹操,想要拖延时间,恢复元气的反而是袁绍这一方。
所以后世沮授等人才在开战之初就提出派出骑兵袭扰曹军后方,慢慢消耗对方元气,打防守战的的策略。
沮授等人当然并不傻,他们是真切看到了袁绍军后勤难以为继的致命弱点。
有人会说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也是粮草不足,但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袁绍其实也在打肿脸充胖子。
把所有粮食屯于乌巢,一旦乌巢被破,粮草被烧,马上全军崩溃,怎么看也不像是粮草充足的样子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