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在改进儒学,使其重新焕发活力,但苏辙此时认为,儒学将因苏允的出现,进入一个新的巅峰!
这般一来,一个心怀好胜心,一个心怀期望,便如同火星撞地球一般,迸发出来璀璨无比的光芒。
期间章惇亦是尝试加入进来,但发现二苏之间的辩经,已经精妙到让他都只能旁听而无法插嘴的地步了。
啊,都能听得懂,但想要寻出问题所在,想要提出一些论点论据,嘿,却是张口而不知所言矣。
这让章惇有些挫败,毕竟前几个月前的时候,他可是能够教导苏允的啊,怎么才多久时间,苏允已经成长到了这个高度了?
哦,不对,苏辙以前也没有这个高度的,就算他所治乃是孟子,也绝没有这么多的新理论新看法。
关键是新理论新理念虽然多,但每一个拿出来都是符合经义、堂堂正正,符合中庸之道,那可就了不得了。
章惇虽然插不了嘴,但不妨碍他每天都过来旁听,因为听着实在是太痛快了。
苏允与苏辙的辩经,不仅内容上精湛流畅,两人的辩论技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让人光是旁听,就得到了无上的享受。
章惇自己听了一段时间,便将自己的两个大点的儿子给带来旁听了,这等顶级的辩经,只要听了就有收获,章惇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让儿子进步的机会。
之后章若也来了。
而有一次苏允与文煌华等人在一起的时候说漏了嘴,然后文煌华与杨柄非要来旁听。
初次旁听的文煌华与杨柄惊为天人,一下子便陷入了进去,天天抱着孟子以及《孟子集注》手抄本用功。
这当然引起了其他年轻人的注意,在他们的逼问之下,文煌华与杨柄透露出了这个辩经,然后多了二三十人的旁听。
好在时间已经进入了夏季,每天晚上,苏辙在院子里点起篝火,备上饮水吃食,然后苏允与苏辙在院中坐着辩经,其余人散落院子各处,看着二人辩经。
文煌华等人的到来苏辙是乐见其成的,这是另一种方式的讲学。
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孟子集注》已经趋于完善了,也不怕有人来旁听了,更不怕流传出去。
相反,是该将其流传出去了。
文煌华等人的到来,苏辙开始转变辩经的模式。
之前有段时间,他是以诘难为主,主要就是让苏允适应各种卑劣手段,但是现在却是以引导为主,或者说捧哏为主,就是引导苏允将《孟子集注》的精要一一说来,让旁听者更加容易理解,收获更多。
知识的魅力在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