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与朝会仪卫、武举、非正规军(民兵、厢军名籍与土军、蕃军),及四夷官封、承袭,舆马、武器等准军事与后勤供应之事的权责。
苏允对事情的复杂性有所预料,但听了祁克勇的描述,依然觉得的确是很难克服。
先看看这些拿走利益的群体,没有一个是好惹的,嗯,最好惹的就是眼前的这些军中高层,他们之所以好惹,是因为他们最靠近苏允的人。
他们最靠近苏允,能够从苏允这里借走最多的权力,但也要被苏允所控制,苏允要他们交出拿走利益,他们通常是很难反抗的,尤其是苏允可能是一个权柄最重的经略使。
但除了祁克勇这些人之外,其余的人可就不好惹了。
枢密院自不必多说,这个部门堪称是宋朝最神奇的部门。
这个部门的出现,一开始是为了夺取兵部的权力,后来直接压过兵部,成为独掌兵权的存在。
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经佐邦治;
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揭帖升揀、废置兵籍,遣使给降调发更戍兵符;
内侍省官及武选官将领、路分都监、缘边都巡检使以上除授。
在五代时期,枢密院的权力空前膨胀,其主政人员几乎为当时之天官,兵部直接被其压制的抬不起头来。
到了宋朝,宋朝有意瓜分兵权,所以在初期,枢密院依旧非常强势,一般能和中书对掌文武二柄,为朝廷政权的两大支柱。
甚至有战事发生时,皇帝独与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
因此在宋朝初年,枢密院地位犹在中书之上。
嗯,枢密使甚至可以参与朝廷一些非军事类政事的决策之中,就说神不神奇。
而如今虽然枢密院的权力被兵部分走部分,但枢密使依然是朝廷宰执之一,而且排名是仅次于首相次相,通常是位列第三,比参知政事还要高一些。
对于这样的一个部门,别说他一个经略使,就是章惇这个参知政事,想要去与之理论,也未必就能够占得上风!至于兵部现在看起来是势弱,但再势弱也不是他一个地方上的经略使能够招惹的,翰林学士虽然清贵,但你要真打着这名分过去,人家也不会搭理你。
而历来强势的三衙更是招惹不得。
宋朝初年,每与外敌作战时,皇帝必定格外重视枢密院,其地位自然超过了中书。
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官进入,枢密院的专业素养越来越低,在皇帝的心目中,重要性自然越来越弱。
尤其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