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王先生微笑:“原来是澄城书局的王先生啊,本官路过这里,随便看看,并没有什么事。”
王先生也微笑:“在下有一件事,想请县尊大人帮忙。”
梁世贤:“咦?”
王先生:“相信县尊大人已经发现了,在下最近虽然名为卖书,实则施粥济民。在下的粮食,都是从高家村的李家那里拿来的。”
梁世贤心里咯噔一声响:本官不挑明,你却主动挑明?糟糕,这不是会是要断了我的粮吧?或者,用断粮来要挟本官做什么违法乱纪的勾当?
心里慌得一匹!
王先生却道:“县城人口众多,我从高家村运粮过来,三十余里路,粮车的轱辘都跑断了许多个,运粮的车夫也累啊,所以在下有一事相求,能不能请县尊大人下个令,修一条好点的水泥路,从县城一直修到高家村去。”
他这要求一提出来,梁世贤就懵了。
有没有搞错?
这什么情况?
天下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外面还有固原叛军和多股流寇作乱,随时有可能打仗。
这种情况下你居然想修路?
三十余里啊!好大的工程。
你是想把老百姓累死了埋在路基里面吗?
他刚想到这里,就听到王先生开口道:“不算徭役,而是采用雇工的方式。修路工人每天发三斤面粉,由李家出资。”
梁世贤想都没想,立即答道:“此计大善!搞!立即修路,马上修路。”
第261章 一个字也写不下去
梁世贤几乎是一瞬间就明白了李家的意思。
以工代赈!
直接发粮其实并不好,卖书送粮也不算什么好办法。
人性里有“恶”的一面,所以但凡牵涉到一个“送”字,最后的结果都会不尽如人意。
但以工代赈却是个好办法。
梁世贤眨眼间就分析出了以工代赈的一万种好处。
当然,这种操作有一个大缺点,那需要无比强大的财力,这再一次让梁世贤的心中感觉到惊佩,这李家真是富可敌国啊,连这种发钱的方法都能想得出来。
明初的大富商沈万三不知道比不比得过李家!
王先生微笑道:“一年前,县尊大人初次看到水泥路时,就动过念头要修吧?只是被三管事劝住了。”
梁世贤心想:还真有这事,难得你们还能把这事记得,我要想起这事,都得在脑子里转个走马灯呢。
王先生道:“当时条件还不成熟,但现在成熟了。县尊大人正好借此机会,完成修桥补路的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