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韩遂与马超作为叛军绝对主力,不得不从重点防守的西边移至北边,两个人还在用兵策略上发生了分歧。马超主张倾全军北渡,转移阵地与曹操长久相持;韩遂则力主借渭水为屏障抵御曹军。结果各部将领大多数赞成韩遂的策略,于是关中军稍稍北移,沿渭水南岸扎营,就连原先尚在渭北的梁兴都退了过来——殊不知正中曹操下怀!
曹操兵离潼关打破了原先的僵持,但也让出了通往弘农的要道,关中诸军固然不敢忽视曹军贸然进犯弘农,但弘农对于曹军的补给也断了,改由东北方向的河东郡供给粮草。河东离渭北较远,运粮还要渡过黄河,比弘农麻烦许多。若关中诸军依马超之计北渡相持,只怕旷日持久曹军粮道困难,可他们一旦让出渭北,曹军便可以肆无忌惮大展身手了。曹操动员将士砍伐树木,栽鹿角,挖壕沟,自蒲坂津起沿着黄河修建甬道,直通到渭水岸边,把粮道护了个严严实实,关中诸军再想耍什么花招已无从下手了。时至建安十六年九月,渭水以北黄河东西皆已落入曹军控制,曹操已掌握战事的主动权。
但曹军要想进一步取得有利形势,就必须再次南渡渭水与敌交锋,马、韩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南渡就不容易了。曹军人数众多,战船却有限,因而依旧采取偷渡之法,在南岸再立营寨。朱灵在蒲坂津力战有功,足以将功补过,曹操恢复他原先官职,并授予其三千士卒依旧自统一部。朱灵大受鼓舞,决心趁热打铁再立新功,自请率先渡河。曹操也正有此意,当即拨付船只趁夜行动。
朱灵立功心切信心满满,而且有了跟随徐晃的经验,对立寨之事胸有成竹。夜半子时他率领三千士卒依次渡河,所有辎重完全按上次的经验布置,等藩篱、辕车运到了南岸,一动手立寨可就傻了眼——沙地!
渭南渭北不过一川之隔,两边的地貌却大不相同。黄河乃是南北流淌,两岸土地坚实,甚至有大片树林;可渭水由西向东水流湍急,尤其潼关以西是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多年征战土地荒漠,风沙又特别大,渭水南岸几乎是一踩就陷的沙地。寨墙立不住,辕门架不起,沟堑修不出,可把朱灵急坏了,动员将士挖了一个多时辰沙子,好不容易见着夯实的土地,寨墙还没竖立又刮起大风来了。沙尘飞扬漫天盖地,挖好的沙坑全都白干。朱灵有心前行几里另择别处下寨,又恐离北岸太远接应不过来,只得耐着性子重新开始……
三千士卒折腾了一宿,直到东方破晓也没把营寨扎好,倒把敌人招来了。马超率领数千骑兵奔驰而来,曹军寨子没立稳又辛苦一夜,哪还抵御得住?马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