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也是崔琰素来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竟把曹操问得哑口无言,不过这等敢犯盛怒的胆子确非常人可及。崔琰见曹操喘着粗气没有辩驳,又转过身对在场诸臣道:“方才丞相说中郎将万般不是,我却要斗胆说他一宗好处。前几日毛东曹调在下族弟崔林为冀州别驾,中郎将言道有私弊之嫌。这句话说得好!我等为官皆当有谨慎之心,公子这句话不单是为幕府之政、朝廷之政着想,也是为我崔氏一门的名节着想。半年来中郎将诚心任事踏实肯干,日理万机未尝有一时之清闲,大家有目共睹,岂能以一过而掩百善?”毛玠比崔琰更知道细情,但凡事隐恶扬善,崔琰既把这说成是曹丕的好意,他也不必点破。
只要有一个肯出来仗义而言的,别人也就好说话了。国渊立刻接过话茬:“崔西曹所言极是,在下每日与中郎将一同理事,这半年里一应政务无论大小,他总要反复斟酌才能定论。《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正是中郎将不厌繁琐过人之处。现在想来当初颁布新税之时,中郎将也曾嘱咐我等小心行事免生事端,若是我等能多加留意也未必有这场叛乱啊。”众人纷纷点头——国渊所言不失公允,论才干曹丕远不及其父,但勤政实干却是不折不扣有目共睹的。
就连徐宣也出列道:“河间乱起事出突然,中郎将虽越俎代庖却能决断于瞬息,又引鲜卑兵阻敌于幽州,避免事态恶化。如此当机立断也算不辱丞相之明了。”
这几个大臣都是正人君子,是不轻易谬赞的,既然一致肯定曹丕,至少证明在他们心目中曹丕是合格的。其他人也随着低声附和,凉茂、常林都是曹丕属僚,不便在这时候替他说话,只连连点头赞同。曹丕心里已踏实一半,见此情形更是感动得没话说。世间谁才是真为自己好的人?平日里这几个大臣不苟言笑,看似不好打交道,真到了关键时刻却是他们仗义直言。直到此时他才明白,父亲给他选的这几条膀臂都很好,并没有人故意与他作对,而是职责所在。这些忠贞的大臣不但匡正曹丕的过失,也在时时刻刻匡正曹操的偏颇。
曹操已无话可说,只觉胸口仿佛堵着一块大石头,一口气上不来下不去——一代丞相焉能不明白事理?可是对于刚才的那一场发作就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能理喻,有对曹丕长期的不满,有叛乱之后急于遮丑的心态,恐怕更多的是他内心深处一直就不看好曹丕吧。尤其经过这一场西征,他似乎反而对曹植寄予的希望更高。究竟希望哪个儿子继位,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了。不过崔琰的话甚是在理,曹家实际上已担负起天下之重,家务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