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朝野的要案何劳大理卿亲自出马?钟繇已在这位子上坐了三年多,除了前番严才叛变还没别的案子要由他亲自审问;而且自曹操晋封诸侯王之后,早就内定由他担任魏国国相,荀氏叔侄已死,现今无论出身、资历、德望都无人比得上他,充任宰相也是众望所归当仁不让。魏王乃汉之宰辅,钟繇乃魏之宰辅,一国之相何等荣耀?任命诏书都快下来了又摊上这么个棘手的案子!
开审之日是个朗朗晴天,院外比院里热闹,堂下比堂上人还多。朝中大臣来了不少,即便不能来的也打发心腹家人来探听消息,拥挤的人群从堂口一直挤到街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三声鼓响,士兵衙役两厢站立,大理卿钟繇登堂上坐;大堂东面有大理正、大理监、大理平三佐官陪审;西首还坐着尚书仆射凉茂、西曹掾丁仪、骑都尉孔桂,三人奉曹操之命前来观审。钟繇手扶公案,瞧着这堂上堂下的情景已心乱如麻,合上双目喘了口大气,才将惊堂木一拍,喊了声:“肃静!”
大家倒很给钟繇面子,惊堂木响立时鸦雀无声,不过这安静倒比喧闹更紧张,所有人都睁大眼睛关切地望着他。钟繇手捋须髯定了定神,不禁侧目观看——凉茂二目低垂满脸无奈,似很沉痛;孔桂东瞅西看满不在乎,倒像来瞧热闹的;丁仪气定神闲嘴角微翘,似有得意之色。
曹操虽未告知,但钟繇早已风闻构害毛玠的又是丁仪,祸就出在他那天出宫时瞧见黥面罪犯时发的那句牢骚:“使天不雨者,盖此也!”灾异干旱够叫曹操心烦了,毛玠这个节骨眼上发牢骚无疑要触霉头。可仅因为一句闲话就至于下狱治罪吗?必定丁仪添油加醋进了谗言,孔桂见风使舵也没起好作用!
钟繇心内思量半晌无言,一旁的大理正司马芝先开了口:“启禀大人,此案所涉乃尚书高官,况有讪谤之语,关乎国之体面,恳请将堂下之人尽数逐去,闭门审问。”司马芝也是河内司马氏,与司马懿兄弟是族亲,去年刚调任大理寺,但他为官清正颇得钟繇器重。此言一出大理监、大理平也随之点头附和。
“甚好,正合我意。”钟繇立刻摆了摆手;众兵丁手执棍棒皮鞭一拥而上,将堂下旁听者尽数往外轰——此处是讲王法的地方,不管何等身份都得遵命,颇有几位相厚的同僚,也只能无奈而去。
众人逐走,大门一关,钟繇稳当不少,又低头详详细细看了一遍案卷——其实这案子再简单不过,这句牢骚话毛玠肯定说了,但除此之外丁仪还向曹操进了什么谗言就不得而知了。现在关键在于若毛玠认罪是何结局,会不会像崔琰一样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