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能挖挖井,修修路,盖盖房子。
这点许大茂早就看明白了,所以他才要努力做到最好,最起码也要达到平均值以上。
这多大的数字就不用多说了吧?
西平地区二百多万亩地,粮种就需要几千万斤,就算是种植玉米,一亩地也要6斤左右的种子,那换算下来,也过千万斤。
因为‘保证秋收"四个字,这种模棱两可的任务,需要做到什么地步,全凭借领导一张嘴。
“许大茂,你觉得你现在做的事情难不难?”
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
自己家的孩子早当家。
什么是自己人?最完全值得无条件信任的人,当然是亲生儿子。
比如许大茂,想要成为自己人,就要‘投名状"。
总之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这里面的水深着呢。
当然这话许大茂可不敢说出口。
吃过了午饭之后,许大茂又去了农业科学研究()
院找到了袁青山。
上次电话里说要交换一批两种,结果说的模糊不清,今天就是当面来问问。
“袁院长,这件事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好事不好事的我们其实也没有办法,我们这几年才培育了多少种子?你就算全带过去也种不了多少,现在拿出去种,就是在浪费。”
“怎么是浪费呢?种在这里也是种,种在乡下也是种,无非是等收获的时候,你们去乡下把这一批粮食全部买回来而已,不能买也能换回来,实在不行我让当地的大领导过来给您做个保证……”
“经验老道的农民帮你们种上一季,出了试验田,进了田间地头,总归是要体现试一下成果,能不能适宜现在的环境……”
“我给您保证,最后的收成,全部给您留着。”
袁青山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那就是许大茂之前拿出的那几粒麦穗,正计划怎么能使其效用最大化。
“不是我不愿意,而是现在那边缺水都知道,要是一滴雨都没有,到时候连种子都收不回来,那我们几年的成果就功亏一篑了,这样的风险,我们实在是没法冒险啊。”
这种事就是好不容易攒下了三年家底,然后拿出去进行投资,百分之九十九概率失败的那种。只要是个正常人,根本就不可能同意。
“那袁院长,其实我还有个想法,那就是我想以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名义说上两句话……”
没有实物,有个名义也是好的。
袁青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