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茅坑,险些没命。李校长和大家商量后,用这笔钱全买了石板,先改造厕所。
“烤肉抢完了?”李校长抹了把汗,抬头看着景生笑,“好歹你也收个两泰铢一串啊,每年过年都这么让他们白吃肉,嘴都养刁了,你家那猪活着长这么大容易吗,这帮臭小子不都刚领了压岁钱?”
景生笑着拖过一张小板凳坐下,“过年嘛,图个高兴。”他搁下拐杖,右手拎起石板,左手递给校长。
“昨天放学的时候,王老师通知说明天每人中午能吃上一个荷包蛋,他们一个个居然不稀罕了,只想着你的烤肉,”李校长悻悻然地接过一块石板,叹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呐。平时只有糙米饭,加个蛋就跟过节似的,想想也是,都吃上肉了,谁还在乎蛋呢。”
华文小学里一共收了三十二个年龄不等的孩子,都是昔日93师遗孤的后人,和当年名为布局反攻大陆实为遗弃的孤军士兵们一样,失去了大陆身份,也没有台湾护照,更没有泰国护照,生来就无法享受泰国的义务教育及医疗保障。只是祖辈父辈们始终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无论如何都要他们学华文,至少会读会说。
李勇敢出生在美斯乐,父亲是华文小学的创始人,八十年代初台湾举办“送炭到泰北”活动,给华文小学捐助了两间校舍、课桌椅和华文课本,这个活动把六万孤军后裔的穷困无助生活展示在文明社会,令泰国政府十分难堪,很快泰国政府强行关闭孤军所在村落的所有华文学校,禁止学习中文,直到前九十年代初才解禁。李勇敢是村里唯一走出深山到清莱读了一年高中的人,堪称全村的希望,然而在清莱东躲西藏地工作了若干年,始终无法合法归化泰国国籍,禁令解除后他回到了美斯乐,复办华文小学。现在学校除了他这个校长以外一共有四个老师,顾景生的教龄最长,已经来了两年,负责教三四五年级十多个学生的中文数学兼学校的大厨,另一位王老师是台湾的基督教教会派遣来的,刚来半年,教圣经和中文及英语,还有两个小老师都只有十六岁,是前几届的小学毕业生,因为做老师每个月可以领到一千泰铢的工资,放弃了出山打工,教一二年级的中文及泰文、数学。学校的开办经费除了李勇敢自家的积蓄和学生缴纳的微薄学费外,大部分靠基督教会的资助。但由于美斯乐交通极其不便,绝大多数居民没有合法身份,因此资助的金额也是最低的那一档,学校的运转经常捉襟见肘,李勇敢每年三月到五月的暑假还会去清莱打黑工。顾景生就是这么被他捡来美斯乐的。
“救命之恩,当以校相许。”李勇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