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十九世纪初才被人发明。
不过这件东西,也早就被刘继隆弄出来了,单都护府内便有好几台立式的手摇风扇。
虽说没有手摇式的发条风扇来得省力,但是也比扇子扇得凉快多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目光投向了渡口上的那些船只。
这些船只并不大,左右也不过五丈长,一丈左右宽,即便放在如今的时代,却也只能算得上小船。
“西川来的工匠,就造了这些船?”
刘继隆眉头微皱,他这几日忙碌于军务,先后检查了盘堤县的官仓、常平仓及预备仓,还未来得及去船厂。
今日有了空,这才准备前往船厂,却见渡口船只都较小,不免皱眉。
陈瑛见状解释道:“船厂中的工匠们倒是能造出来更大的舟船,可是架不住盘堤段的羌水太浅,难以下水大船。”
“去看看”刘继隆带着众人往船厂走去。
船只对于刘继隆来说尤为重要,这不仅仅关系着日后如何拿下江南,还影响着日后如何联通海运。
随着气温不断降低,陆地丝绸之路的许多城池和绿洲都会因为气候环境而消失,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会渐渐走向辉煌。
这点从岭南道的广州日渐强盛就能看出,海运才是未来的丝绸之路。
“节帅!”
当众人走到船厂门口,船厂内的几名主事已经来到门口迎接。
刘继隆扫视船厂内外,单说船厂内的情况来说,共有大小五个船坞,连带存放木料的仓库和炮制木料的烤房来看,整体占地不下二百亩,并不算大。
“几位主事,带我们看看这五个船坞吧。”
“是,节帅有请……”
三名五十多岁的主事带领刘继隆他们走入船厂中,先后参观了木料仓库和炮制木料的烤房与四处船坞。
木料的仓库中,成材的木料堆积如山,不少木料长十余丈,很适合制成大船的龙骨。
烤房内的木料都经过了剥皮、烤干、刷桐油等步骤,可以用来替换受损船体,也可以直接用于造船。
前后四个船坞内都有五丈左右的海鹘船和车船(轮桨船),这都是唐代民间和水师善用的船只类型。
一路走来,刘继隆沉默无语,只是安静听着三名主事和一些造船工匠的讲解,直到走入第五个船坞时,刘继隆的表情才微微发生了变化。
第五个船坞内,停放着一艘早就制成的船只,造型与长度、高度都与刘继隆心里的那艘极为贴合。
“节帅,这就是您给船厂提出建议并造出的福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