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城池与城池之间,要么有小湖泊,要么有河流小溪,道路通畅且不用为水源烦恼。
温暖的气候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商队可以更顺利地穿越沙漠和山地。
不仅如此,便是后世春秋交际时的沙尘暴,在这个时代也并不多见,毕竟城池四周的绿洲动辄蔓延数十上百里,且还有足够的树林来阻挡沙尘,环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恶劣。
正因如此,从西汉开辟丝绸之路以来,许许多多的西北汉人都自觉向西域发展。
隋唐两代也是借助了东天山南北的数万野汉人,进而设置了庭州、西州、伊州这三个州。
可以说,在吐蕃沦陷西域前,东天山南北已经属于汉人的基本盘了。
只可惜吐蕃沦陷西域后,对汉人从精神、文化、肉体都采取了各项打击。
庭州、西州的数万汉人已经消失在了这片土地上,伊州当初也是回鹘较多,汉人较少。
张淮深努力治理了十几年,加上刘继隆前后迁徙不少百姓前往西域,这才让西州和伊州重新变成了汉人的基本盘。
如今摆在张淮深面前的问题,依旧是老生常谈的汉人人口问题。
按照张淮深在信中所写的情况,他推测最少需要一万汉丁才能稳住庭州,至少需要两万汉丁,才能在西州前往焉耆这五百里路程中修筑十座城池,保障大军收复焉耆、龟兹二镇。
迁徙汉丁,这算是最省钱粮、且效益最大的迁徙方式。
毕竟西域战火不止,男人大多死于兵灾,女人虽然也会被凌辱,但大多都能活下来。
更重要的是,女人若是依附了男人,她自然而然会向男人靠拢,他们所生下的孩子在环境影响下也与汉人无异。
正因如此,张淮深才会写信给刘继隆,希望用河西的耕牛、军马、挽马来交换足够的汉丁。
对此刘继隆也没有拒绝了理由,毕竟他手上确实有一批需要解决的人口。
更关键的是,张淮深没有称雄的野心,他现在的作为,等同是在帮自己收复西域,重整西域秩序。
不得不说,现在确实是一个拿下西域的窗口期。
现在的西域,不算归义军,总的来说有七股大势力,细分之下则是十余股势力,且人口都因为吐蕃治理和反抗吐蕃的战争被削弱。
在温暖气候的助力下,陆上丝绸之路还在发力,拿下西域也能增加足够的钱粮。
若是等到百年以后,随着“暖期”结束,即将迎来的就是长达三百多年的气温下降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