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亏本,为了抢占市场,以前一些我们不接的订单,都是可以考虑接的。”
“与此同时,我们要跟东瀛企业和欧美企业好好的沟通,让它们在华夏的工厂尽可能的使用我们的碳纤维。”
“或者是一些海外公司交给华夏工厂代工生产的碳纤维产品,我们要想办法让对方指定使用我们的碳纤维原材料。”
“这种情况下,哪怕是我们的价格还要略高一点,只要高的不是很多,也是可以拓展一些市场的。”
不得不说,佐贺奴的这个想法还是很有道理,也有可行性的。
只要华夏还有东瀛等国家的企业需要使用碳纤维原材料,南山碳纤维和光威想要把东丽给完全干趴下就是不现实的事情。
人家的产品的开发是在海外,东丽在开发阶段就跟人家已经确定好了材料的选择。
最终图纸给到华夏这边的时候,只能按图去生产,采购对应的原材料。
这种情况,在汽车行业就是非常常见的。
一些特殊钢,国内其实也是已经可以生产了。
但是往往还是需要从东瀛等地进口,原因就是对应的零件在图纸上就已经标注好了要使用哪个钢铁厂家的特殊钢牌号。
这个时候除非有非常大的收益,要不然人家推国产化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毕竟各种测试都已经完成了,现在要重新做一遍,最终的收益就很不明显了。
关键是各方人员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这个工作我们其实一直都有在做。”
“现在麻烦的就是光威那边在拓展碳纤维的产能的情况下,也在同时拓展碳纤维产品的生产能力。”
“我们的一些客户的市场也都是被光威给抢走了。”
“到时候就算是争取了更多的客户,但是最终的碳纤维销量却是有可能反而下降了。”
近藤太郎这么一说,佐贺奴也郁闷了。
华夏的企业太难对付了。
特别是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华夏企业,很难搞。
以前东瀛企业随随便便就能在市场上过的很滋润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碳纤维行业如此,汽车行业如此,家电行业如此,甚至就连半导体行业也是如此。
东丽这些巨头,如今也是风光不再。
“那个光威背后也是有南山碳纤维的影子,也算是南山系的企业。”
“如今美利坚那边不允许任何企业跟南山碳纤维合作,我们有没有可能推动一下,让美利坚和东瀛这边都不允许任何企业跟光威合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