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为何,就是为了吞并这片土地。
“而考虑到未来一百二十万德意志族强迁移民可能返回欧俄,以及失衡的男女比例等因素的影响,五年后,影响比将超过60%,甚至会更高。”
琢磨了一下地图上的这片广袤的土地,想到未来这片土地将成为中国一部分,管明棠不禁咧开嘴笑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吸引移民呢?”
“没有其它的选择,先生。无论是西伯利亚亦或是中亚,都必须用高工资、高福利吸引移民,因为这里的生活成本更高,毕竟,即便是本地工业齐备后,依然需要从内地运青菜、水果,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军队退役的机会,把这些退役军人安置到工厂、矿场之中,在未来二十年内,四百万在乡军人的存在,将是我们巩固托管区统治最有力的助力。”
李直民认真的说道,四百万军人集体于西伯利亚退役,这是唯一的选择。
“不过,为了安置他们,促成其于西伯利亚落叶生根,我们不仅需要向他们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还要提供高于内地的工资、福利,同时还需要向他们提供足够的房屋,因此,委员会的建议是,在春天到来后,在进行工业区建设的同时,应同期建成供电、供暖、供水皆有保障的移民社区。”
“可是,目前,我们在西伯利亚的厂矿中,有两百三十六万日本战俘。他们怎么处理呢?”管明棠反问道,一开始,按照他的设想,移民是传统的“农业移民”,而不是现在这种以工业移民为主,农业移民为辅,可西伯利亚的现实问题,却告诉他,开发西伯利亚只能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毕竟处于高纬度的西伯利亚并不适合农业发展,甚至在中亚,亦不能无限度的开垦农业,无论是后世的新疆还是中亚,都有过度开发的教训,尤其是中亚的区建设,更是以彻底牺牲当地环境作为代价。
“修路!”
将另一张地图展开在先生的面前,李直民认真的说道。
“城市建筑工人应以移民为主,让日本战俘去修路!”
指着展开的地图,李直民指着从海参崴直到叶卡捷琳堡之间一条与铁路平行的红线继续说道。
“从地图上看,这是一条公路,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公路,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符合标准的公路!”
接着他又展示了几张照片,照片上的公路都是条件极为恶劣的土路。
“这些所谓的公路条件,甚至低于国内许多土路,冬天还好,到了夏天,许多路段都会变成泥塘,不仅公路如此,铁路同样也是如此,在帝俄时代修建铁路时,为节约成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