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都长粮食吗?”陈友谅忍不住迷惑的问道。
陈友谅率军在云南的时候,曾经听过缅甸土著野人介绍过,孟加拉一带的天竺盛产宝石金银,一年四季都雨水充沛气候温暖,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如今段功用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有了多余的粮食支援资缅甸的野人土著,看来关于天竺富庶的传闻果然不虚。
“皇兄,打蛇打七寸,这些缅甸野人生存的山林全都遍布毒虫鼠蚁,就算把他们给击退了也很难,在群山密林当中剿灭他们,斩草不除根他们还会去而复还。”弟弟陈友仁在旁边说道。
“友仁,那伱说怎么办?”陈友谅问道。
“既然缅甸的这些土著野人背后是段功,那我们就想办法把段功给解决掉,如此一来,没有段功提供粮草支援,那些密林深山中的缅甸人也就不足为虑。”陈友仁说道。
他说的这个建议可谓是直切缅甸人的要害。
古代的缅甸虽然处于热带地区,但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对于遍布的沼泽雨林并没有太多的开发手段。
缅甸作为一个松散的城邦联盟,几乎很难凑出来一万大军几个月远征的口粮。
所以一旦没有了段功提供的粮草支援,仅仅依靠缅甸人的那点家底儿,也只能在各自部落里遛鸟耍猴。
“办法好是好,不过段功远在千里之外,中间又要跨越缅甸那一片瘴气遍布的丛林,又该怎么去解决段功呢?”
“皇兄,我曾经听吐蕃人说过,在吐蕃南面翻越圣山之后,就属于天竺德里王的地盘,如今段功占据的地方也是属于这个天竺德里王,他肯定对段功已经恨之入骨,毕竟是抢走了他的地盘儿,要是我们能够派人联合天竺德里王,可以让他一起消灭段功,从而解决我们云南的后顾之忧。”
大明洪武五年,八月十六。
江南,镇江。
飒飒的秋风已经让炎热的天气一扫而空,镇江东面的海面上已经出现向南的季风。
此时正是朱瀚计划的下西洋启程时刻。
老哥朱元璋与朱瀚一起来到了镇江港口上,给大明的第一次下西洋做见证。
“七五啊,你说咱们这一次下西洋,真的会让大明子孙万代受益吗?”老哥朱元璋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问道。
朱瀚策划的这一次下西洋,规模可谓是空前庞大。
仅仅是作为前驱探索的轻型帆船,就足足有五艘。
这些轻型帆船全都是镇江造船厂生产的最新式的风帆船,全部用黄梨木做船体,船舵则是用紫檀木,仅仅是这些名贵的木材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