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到殷州,朱元璋只感觉牙子都疼。
本来以为朱瀚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他还记得这件事呢。
“去殷州有什么好?不行……殷州的兵马必须调换。”
朱元璋说完,看到朱瀚想要辩解,赶紧解释道:“到时候殷州换谁的兵马,你跟咱说,要多少人你也和咱说就是,胡大海是咱的老兄弟,咱早就想他了。”
“胡大海不能动,最起码在新去的主将不熟悉殷州情况的时候不能动。”
“不成,胡大海必须得回来!”
朱瀚看出来了,朱元璋执意要调换殷州的兵马,就是为了拖时间,殷州都还没发展好呢,你去干啥?这么做也能拖慢大明发展的时间,毕竟向海外派遣驻军,这也是一件大事,朱元璋有的是理由把朱瀚拖在应天。
“沐英吧,让沐英去,还有平安他们,都一起去殷州吧。”
平安,小名保儿,是朱元璋收的最小的一个义子,原本是济宁卫指挥佥事平定,后来平定战死,朱元璋就吧平安收为义子,虽然在建立大明后,他们都恢复了原姓,但依旧以父子相称,别看平安年纪小,但武力超群,勇冠三军,如今正跟在朱元璋身边当亲军,如今朱瀚提出让平安去,也是想把他历练一番。
朱元璋听到朱瀚点的将,脸上立刻乐开了,自己的儿子们去了殷州,那岂不是更好操作了吗?
到时候把殷州的情况说的困难一些,朱瀚想去殷州更不可能了。
为了把朱瀚栓在大明本土,朱元璋也是操碎了心。
“行,就让他们去,这几个小崽子,也该出去历练历练了。”
“呵呵……给你个腰子。”
朱瀚故意在里面多撒了一把辣椒,让朱元璋第二天出恭的时候更难受一点。
第二天大朝会,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如坐针毡,但满朝文武都在,他又得端着,越端着越难受,最后干脆随便找了个由头,借着御史上奏没事实根据为由打了二十大板,然后宣布散朝。
散朝后,朱元璋就回到马秀英的坤宁宫趴着了,难受的对马秀英说道:“七五也不知道是咋回事,老想着去殷州,那殷州有什么好的?一个来回就得一年时间了,到时候咱想见他咋整?”
马秀英却对朱元璋说道:“七五想去殷州,说到底还是为了陛下,为了大明。”
不等朱元璋追问,马秀英就继续说道:“海外飞地,在绝大多数臣子眼中,可有可无,虽然海外商贸可以带来很多财富,现在用海外贸易把臣子栓在一条船上,让臣子愿意开疆扩土,可如果把整个世界都纳入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