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直接发个牌票过去让他们执行,会得罪人的。”
“明白。下官这就去指挥使司。”李宗延点头应是,正欲离开,却被张问达给叫住了。“等等!”
“总宪还有什么教诲?”
“明天再去吧。”张问达说道。
“为何?”李宗延转头看了一眼天色。“这还没到散衙的时候吧?”
“街道房的人还在贡院巡绰呢,等人家手头上的差事结了再去啊。”说罢,张问达喊了一声。“来人!”
“总宪。”一个当值的衙役快步跑到正案边上,抱拳候命。
“去把参与本案的御史们请来署名。”张问达冲着那堆案卷扬了扬脑袋。“再叫人把这些东西按我排好的顺序装起来。”
“是。”衙役又风风火火地跑着离开了。
————————
经过连着三天的讨论,恩科会试的填榜工作总算还是赶在廿八这天的傍晚进入了尾声。
之所以要费如此长的时间,主要是因为榜单的填写要分四次进行。
第一次填榜,是填写第十九名及以后的榜单。这张榜单最长,但基本没有任何争议,填得也很快。
第二次填榜,是从余下的十八份考卷中,排出第一到第五名。严格来说,这次填榜要争两次,第一次是争选五经魁,第二次则是争夺五经魁内部的排序。
一般来说,这两次争夺都会很激烈。不过这次科考,两位总裁早已在事前就达成了共识,消弭了总裁官内部斗争,这一最容易撕裂考官群体,破坏填榜和谐的隐患,并专心于调和同考官之间矛盾。因此,这第二次填榜的两场争议,一直被控制在合适范围内。最后,经过几乎一整天的品读与鉴赏,由袁可立、顾秉谦、魏广微、黄士俊、薛三省等五房同考官择选的头名被选为了五经魁。
第三次填榜,则是填第六名到十八名,这次填写也会有争议,但其竞争烈度远比不得竞争五经魁时那般激烈,总体来说还算平和。
之所以会衍生出以上“正榜三填”的情况,是因为每次科考不出意外都有十八房同考官,每名同考官都有自己的心仪的头名,也希望自己选择的头名,可以排一个尽量高的名次,最好是会元,其次是经魁。
而每房头名以外的其他人,虽然文章或许并不差,也可能很被本房考官器重,但相对于十八房同考官,上百乃至数百名入选名额这样的基数,每经一魁这样的取士制度来说,如此器重可谓是不值一提。总不能说某房的第二名,把另外某房的第一名挤出前十八名,这太破坏和谐了,犯不着为了考生得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