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目前宝马汽车集团使用的各种芯片,3微米制程基本上就够用了。
至少未来几年内是这个样子。
而有了第一款产品之后,接下来1.5微米,1微米,0.8微米,甚至是0.5微米,都可以不断的搞出来。
甚至中间跳过一部分的制程都是有可能的。
最终在2000年之后追上主流水平,江辉觉得就够了。
没有必要好高骛远的说下一款产品就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
像是珠江科技那边,虽然也需要用到一些比3微米制程更加先进的芯片,但是这部分芯片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考虑从英特尔等厂家采购。
自己生产一部分重要性不是那么高的其他芯片。
最终慢慢的过渡到自己生产所有的芯片。
万事开头难。
一旦开了头,事情就好办了。
“岭南半导体那边新工厂的三通一平工作都已经做好了。”
“就等你们的光刻机技术突破。”
“其他的生产设备就可以跟着下定,然后争取在一年之内就让这个新工厂进入到量产状态。”
岭南半导体这边是代工业务和集团自己的业务都生产。
再加上最开始的时候生产线的产能也不算很大,所以其实已经差不多都利用起来了。
之前预留的一部分生产场地,已经给到新追加的生产设备上面。
那个时候主要是考虑到南山设备的光刻机项目正式的量产之后,阿斯麦也好,佳能也好,估计都不会愿意销售先进的光刻机给到岭南半导体了。
理想情况下,岭南半导体很快就能掌握1.5微米制程的生产工艺。
到时候南山设备那边再复制开发一下,同时结合之前开发3微米制程的光刻机的经验,应该可以有一些突破。
后面1微米制程的光刻机,就要靠自己去开发了。
大概率阿斯麦那边是不愿意再销售了。
当然,一旦南山设备突破了1微米制程的工艺,估计阿斯麦又会立马跟着调整策略。
允许岭南半导体这边继续采购1微米制程使用的光刻机,但是更先进的继续限制。
如此种种,一直到南山设备彻底的追上阿斯麦为止。
这个局面,江辉几乎是已经提前预测到了。
“没问题,我们的样机生产出来之后,再结合测试结果做一些调试,立马就可以用来生产量产设备了。”
“有了前面的经验,我们自己生产设备的时间比从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