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来规范袁树的行为,想方设法给他戴上“紧箍”。
他们能接受?
他们连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古文经学都不愿意接受,又哪里愿意接受这个新生的心学?
再加上党锢之祸以后,他们被宦官穷追猛打,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仰仗袁氏家族的地方很多,所以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至于五经体系之中会不会也有人做出相同的事情……袁树不知道,也不干预、不评价。
他只管发展自己的心学,不断的收纳更多对心学有兴趣、愿意贯彻知行合一理念的人。
正如他所预料的,因为他对防自学机制做了突破,所以凡是能接触到他的作品的人,都能对心学有一番最基础的了解,传播起来也更加方便。
这在无形之中就大大的扩张了心学的受众群体,把心学的入学门槛降低到了能读会写这个层面。
他的会长秘书程立程仲德就是因为这层原因接触到了心学,然后千里迢迢不畏艰险来求学,被他收下,成为心腹。
这种情况在之前是不存在的。
学习经学,有很多前提。
其中最重要的,是你这个人气运榜身,被人看中,把你纳入学阀体系之中。
或者你出身好,是一个生来就有编制的人。
然后,你需要掌握句读,了解古代字体,了解古代字意,了解古代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或者拥有一个掌握以上全部技能的老师。
具备上述所有条件之后,才能学习经学、学懂经学。
否则你就学不会、学不懂,乃至于“不配学”。
但是现在心学就没有诸多的大前提。
袁树不要你的出身,不要你的血统,甚至不要你有什么牛逼的老师,只要你识字,能读会写,剩下的,袁树都尽可能的帮你标注在了原文中。
《知行论》就是一本不需要额外注解的心学教科书,只要得到,只要认字,你就能自学,如果悟性高,自学能力强,甚至不需要亲自到袁树这边来听讲。
不过袁树倒也没有充分预料到他的这一行为让他在那些出身寒微的学子的心里占据了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比如在魏甲、窦云、程立等出身不太好的寒微士子的心里,袁树就是他们的光,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袁树帮助他们摆脱了最大的痛苦来源,引领他们走上了一条成圣之路,所以,袁树,就是良知的具现化。
他,就是良知!
甚至于加入一心会的那些出身比较不错的豪门士子,他们也基本认同这一观点,接受心学理论之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