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墨经》中,不仅有力学、光学、几何学,还有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等等。古人不是没有智慧,而是有无数的智慧,都被人为的毁掉了,忽视掉了。
“如此说来,这铁也是可以浮在水上……”
梁尚才低声喃语。
如果将铁锅比作一种船的话,不也一样可以在水面上,不也可以载物载人?
若是真的制造出铁船,再借助强劲的风帆,面对任何敌人都不需要打啊,直接开船过去撞就行了,什么木船也比不上铁船坚固啊。
而且铁船还有很多好处,它不怕火,一般的弓弩也不会损伤船只,最主要的是,它还不漏水。
如果,真的用铁打造船只……
梁尚才吞咽了下口水,不知道这个疯狂的念头能不能实现,就算真的可行,朝廷也未必可以吃得消吧。
要知道大明铁矿挖出来之后,除了民用,基本上都拿去打兵器、造火炮了,哪里有那么多铁拿出来给造船……
铁的产量跟不上且不说,皇上一手操持,省省肯定能省出来。
但这花费是不是太高了?
江边木头砍下来,运过来就能加工,可这铁矿是需要挖,需要熔炼,需要人工打造……
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战略:清江造船厂
朱允炆也考虑过制造铁船的可行性问题,后世有机器挖矿,有高炉冶炼,有电焊加工,可这是在古代,纯人工时代,真的能制造出铁船吗?
答案是:
能!
任何人都不应该小瞧中国人的智慧与能力,在一穷二白的年代,在算盘的声音里,在金银滩猎猎的寒风中,在日以继夜的钻研中,在罗布泊的惊雷中,明明白白,堂堂正正的证明了一点:
中国人是有智慧,有能力解决一切难题的!
后世人如此,大明的大国工匠们,不应该也是如此吗?
没有机器挖矿,那咱就用人挖,没有高炉冶炼,那就用矮炉,没有电焊,那就用锤子敲,铁壶都能包出来不漏水,船你们包不出来?
在朱允炆看来,铁船制造最大的难题,还不是这些技术性的问题,而是动力问题。
一般铁船还好,没有风的时候划桨也还能跑跑,但如果是大铁船,没有风怎么跑?
宝船有长橹,拼了力气吆喝吆喝也能坚持一段时间,可大铁船自重更重,吃水更深,把长橹挥断了,也未必能提供多少动力啊……
说到底,铁船还是需要配蒸汽机才合适。
看来需要在国子监专门开设一个蒸汽动力学专业,总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