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无用功。
而这个成本——相较于战阵本身的投入,以及战后的资源消耗,这因战果而导致的战略格局变化,才是汉家真正需要评估风险-收益比的重点。
就好比做生意,有亏就有赚。
投入有大有小,风险有高有低;
而判断一个生意值不值得做,该不该做,并不取决于投入大不大、风险高不高,而是取决于最终的收益,是否能匹配投入金额的大小,以及风险的高低。
毋庸置疑的是:打高阙,是一项投入极大,风险极高,同时,收益也极为客观的大项目。
如果从最极端的两种战争结果,即汉家全面获胜,就此北上幕南、西进河西,或汉家全面失败,让出河套,缩回北地为标准,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高阙之战,很可能同时成为匈奴帝国、大汉王朝的国运之战!
胜者,自此国运昌隆;
败者,则也就此国运衰颓。
从目前的汉匈双方战略格局来看,占据相对优势地位的汉家,似乎并没有必要冒这个险。
就这般维持现状,凭借河套得天独厚的优势安心发展,爆骑兵,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但刘荣却很清楚:今、明两年,匈奴人在西域及中亚地区,必定会收获颇丰。
待重新归来,匈奴单于庭必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再度出现在幕南地区。
到了那时,高阙,恐怕就不再是匈奴人将汉家挡在幕南之外的壁垒,而是会变成单于庭大军南下,夺回河套的墙头堡。
敌人在发展、在强大、在积蓄力量;
而且是丢下幕南,跑去了西方积蓄力量!
不趁着这个窗口期做点什么,好让匈奴人彻底失去翻身机会,刘荣当真无法说服自己。
高阙是很难打。
但眼下,单于庭主力远在西方——至少是在西域,三两个月内根本赶不回来!
这,很可能是未来数十年中,高阙防御最薄弱、最容易被攻破的时间节点。
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得看将士们仗打的怎么样。
但要不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则取决于刘荣,有没有这个战略魄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