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打包去陕甘两省为学政官。
翰林们一点反抗余地都没有,再点宗室学堂的先生时,翰林们没有再抗命了,乖乖的接受。
就这么一个事情,还特意上了邸报,进而上了民间的报纸,一时间议论不休,沸沸扬扬。官方口径一致的前提下,民间斗嘴折腾不起太大的波浪。不知道哪个匿名的缺德玩意,在报纸上旧事重提,拿出《尚书》证伪之事,大做文章。
【后人假圣人之名做《尚书》,也是建立在圣人之学的基础上。后世之贤,程、朱、王等,亦是如此。贾氏实学,虽重术,亦出于道。修身学道,治国用术,道术相辅相成,并不矛盾。为官者,不知术,必为小吏所乘。】
文中还有以上一段话,又纠缠了一段时间,也没吵出个结果来。
无论如何,贾氏实学再次进入天下读书人的视野,随后广东布政使的奏折出场,内阁发在邸报上,并强调,广东只是试点,先看看效果再说。
也就是说,在搞定了宗室学堂的增设实学科目之后,在内阁已经没有争议了,就算有,也不敢有。
随后,皇帝再发上谕,翰林空缺颇多,开庶吉士考试,补翰林之不足。
更不客气的是,在上谕中明确了一点,算经成绩不达标者,不得入翰林。
还是那句话,大多数读书人骨子里是软弱的,他们也就是在私下里发牢骚,为了个人前途,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抗议浪潮。
当然也确实有一些官员,上奏反对,都不用皇帝出手,内阁就给他们一巴掌。或调往边疆,或降级使用,一点都不带惯着的。
有趣的是,如此操作之下,竟无一人辞官。
京城里发生的事情,贾琏知道都是旧闻了,这段时间收到了不少来自林如海和张庭恩的信。信里措辞都不太客气,大概意思就是,竖子,莫再惹是生非。贾琏看了也就是微微一笑,如果能推广实学,再大的风波,也值得试一试。
至于广西那边要求跟随的奏折,内阁直接回了一句:不可!好好做事,勿生他念。
这个事情的余波,在民间又持续了一段时间,只不过不是在京城,而是在两江。
这地方读书人多,所以闹的也比较厉害。不过因为读书人多呢,想法就多。并没有一边倒,而是四六开。小部分还是支持实学的,认为实用之术,为何不学呢?因为这个事情,江南各地的读书人,闹腾了好长一段时间。从最初的两派,又衍生出好几派学说。
怎么说呢,天下文章一大抄,学说也一样。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都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