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翌日清晨,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应天门前的广场。
也照耀着广场一侧,新设立的“东瀛学堂”。
朱檀一身青色长袍,腰间佩着一枚白玉,更衬得他丰神俊朗,器宇轩昂。
他负手站在学堂门口。
看着陆陆续续走进学堂的东瀛少年,唇边带着一抹欣慰的笑意。
这些少年,大多不过十二三岁的年纪,被剃去了标志性的月代头,换上了大明的儒生装扮。
虽然脸上还带着些许不安和茫然,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知识的求知欲。
“殿下,您设立的这个学堂,真是前无古人啊!”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学究走到朱檀身边,捋着胡须,满脸赞叹地说道:
“老朽教书育人几十年,还是头一次见到有皇子如此重视教化蛮夷之事,殿下真乃我大明之福啊!”
朱檀闻言,只是淡淡一笑,道:
“先生过誉了,本王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明白,唯有知识和文化,才能真正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说罢,他抬脚走进了学堂。
学堂内,几十名东瀛少年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老先生讲解《三字经》。
朗朗读书声回荡在教室里,如同悦耳的音符,敲击着朱檀的心房。
然而,朱檀并不知道。
此时此刻,在金碧辉煌的奉天殿内,一场针对他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陛下,臣有本要奏!”
一位身着绯袍的大臣从队列中走出,跪倒在金銮殿上,高声说道。
“准奏。”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下方的大臣们。
“启禀陛下,臣听闻十殿下在城东设立了一所学堂,专门招收东瀛少年入学,教授他们我大明文化,此事实在是有辱斯文,还请陛下明鉴!”
那大臣义愤填膺地说道。
此言一出,顿时在朝堂上引起了一片哗然。
一些思想保守的大臣纷纷附和,认为东瀛人乃蛮夷之辈,让他们学习大明文化,简直是玷污了圣贤之道。
“陛下,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啊!”
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说道:
“东瀛人狼子野心,当年倭寇之患,至今仍历历在目。”
“如今让他们学习我大明文化,岂不是养虎为患?若是让他们学到了我大明的精髓,将来反过来对付我大明,那该如何是好?”
“是啊,陛下,此事关系重大,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