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挫,此时白起病愈,秦昭王决定启用白起,却遭到了白起的拒绝。”
秦王已经妥协了,要的就是白起去提振前线的秦军士气。
“长平之战后,白起平定上党全境,并企图乘势一举灭亡赵国。”
对秦昭襄来说,范睢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白起。
“此时提前埋伏在垒壁两侧的两万五千人秦军穿插至赵军后方,对赵军形成包围之势,又有五千骑兵突入赵军之中。”
“一路攻城拔寨至轵,占领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并在次年又与司马错攻占了新垣、曲阳。”
“赵国经过商议后,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赵胜前去接收上党,并以廉颇为将驻守重兵于长平,以待秦军。”
他更没想过,自己为秦国打了70多场战役,被罢官后还落得一个自杀的下场。
“至此,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联系完全被切断,韩王便请将上党割让给秦国,换取秦国罢兵。”
紧接着,白起率军南征楚国,采取水攻战略,使鄢城沦陷,斩杀十万楚军。
“至此,韩、魏两国再无力对抗秦国,在秦昭王十七年不得不向秦国割地求和。”
白起也由于战功在秦国的权力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同时又与楚国修好、结盟魏国、拉拢韩、燕两国,以六国之力共抗秦国。”
“秦昭王同意了范雎的建议,于是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军罢兵,白起得知此事后,遂与范雎产生了矛盾。”
“范雎听后果然向秦昭王建议,秦兵疲惫,可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让士兵得到修养。”
如果说军事层面的错误还可以原谅的话,那政治上的争权夺利是导致白起最后被杀的决定原因。
而事实又证明了白起的判断,这让白起在死亡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面对生死抉择,白起没有选择反抗,他认命般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白起首先令一只秦军佯败,诱使赵军追击至提前布好的垒壁之前。”
“白起行至据咸阳西门十里的杜邮时,范雎告诉秦昭王,白起对离开咸阳很不满意。”
白起虽然对范雎多有防范,但白起没想过范雎会身他痛下杀手。
“韩、魏两国自此元气大伤,白起趁机渡过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此战斩首二十四万,并将公孙喜俘虏,占城五座,战后白起以功再升国尉。”
为了自己忠心守护的秦国不遭受巨大损失陷入灭国的危险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