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攻奉军,李景林提供粮草。”
“击败奉系后,郭部即退到关外,专意开发东北,不再过问关内之事,直隶、热河划归李景林。”
“李景林之所以背刺张作霖,主要是军阀心理作祟,想要自立门户。”
“郭松龄背刺张作霖原因就复杂了,理念不合加上备受排挤是郭松龄决心反奉的主要原因。”
“不过郭松龄产生反叛念头时,张学良其实已经发现了不对劲。”
“张学良向郭松龄传达张作霖进攻国民军的命令,但郭松龄含糊其辞,就是不想开打。”
“按理说郭松龄如此反常,张学良应该第一时间就控制他。”
“可张少帅当时的脑回路貌似不正常,在已经觉察到异常的情况下,居然坐着火车回到了东北。”
“张学良这一走,驻留天津的七万奉军便归由郭松龄指挥。”
“这七万人是奉军精锐中的精锐,不夸张的说,郭松龄指挥这七万劲旅足可以对付关外的十几万留守奉军。”
张学良:郭松龄虽然反了我张家,但我知道郭松龄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限于两义难全,双方才站到了敌对立场。
在郭松龄反叛之前,他其实就已经发现了苗头。
郭松龄在他面前或多或少的表露过要让父亲下野,推他上台的意思。
他之前听完之后,并没有多大的震动,只是拒绝说不行,认为郭松龄不过是又一次对父亲的抱怨。
他对自己和郭松龄之间的情谊非常自信,也不相信郭松龄会干出背叛张家的事来。
郭松龄发布通告,要求他父亲下台,让他张学良上台主政。
并且郭松龄还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极力劝说他一起谋划大业,并感激他对的知遇之恩。
不过他言辞拒绝了,对待朋友,他尚且不能背信弃义,如今对父亲又怎么敢担上不孝的罪名。
虽然他理解郭松龄的理想和主张,但实在是无法同行。
他是认同郭松龄发展东北,休养生息,不要一味内战的主张,只是他实在是两难。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决定站在父亲张作霖这一边。
“11月22日,郭松龄通电反奉,号称东北国民军。”
“以七万精锐杀向山海关,以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三部的实力联起手来围殴张作霖,胜算很大。”
“然而,当郭松龄打出长城,开始跟张作霖刺刀见红时,意外发生了。”
“原来国民军第二军、第三军不顾冯玉祥与李景林的密约,擅自攻打保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