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虽然是国民军总司令,但他对胡景翼的第二军、孙岳的第三军没什么控制力。”
“胡景翼、孙岳铁了心的要吃下直隶,冯玉祥为了团结内部,也只好默许他们攻击李景林。”
“如此一来,李景林只好把心一横,又跳了回去支持张作霖。”
“后来在张作霖的授意下,李景林退至山东,与张宗昌合流,组成直鲁联军。”
“张宗昌任联军总司令,李景林任副司令。”
“没有了李景林的后勤支援,已经打过山海关的郭松龄,一下子就变成了断了线的风筝。”
“而看到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三家起了内讧,原本已经打算卷铺盖跑路的张作霖顿时又燃起了希望。”
“这个时候,日本关东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亲自下场。”
“一面出兵封锁南满铁路,一面派出军事顾问指导奉军作战。”
“由于日军干涉,打乱了郭松龄的战前计划。”
“张作霖获得喘息之机,奉军得以在巨流河东岸从容布设防线。”
嬴政:一群乌合之众罢了,都上了战场还能起内讧,也难怪反奉失败了。
战场上起内讧在他看来,实在是无法理解有如此愚蠢之人。
明明形势一片大好,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对手了。
却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劲,居然还能起内讧,简直是离谱。
即便是要瓜分利益,要么在战前约定好,要么打了胜仗再瓜分,哪有在战争中途抢地盘的。
他不禁有些感慨,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张作霖了,却不想起了内讧。
张作霖和郭松龄双方,他自然是站在郭松龄这一边的。
一个和日本勾结出卖国家利益,一个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爱国青年,站在哪一边自然不言而喻。
“1925年12月23日,陷入进退无据的郭松龄决定孤注一掷,下达攻击命令,巨流河之战打响。”
“这场战斗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奉军和郭军一通打。”
“战斗期间,张学良发动了强大的策反攻势。”
“张学良亲自给郭部军官打电话,讲明形势,表示既往不咎。”
“致使郭军全线震动,士气低落。”
“23日夜,郭松龄召开军事会议,商议策略,希望大家团结一致。”
“但将领们的态度很不统一,很多人主张停战议和,只有少部分人支持郭松龄主战。”
“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最好的选择是撤退。”
“即便撤退可能会引起溃败,那也比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