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根基,朝廷引辽民返辽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恢复生产,提高辽东地方的自给能力,以降低补给压力。当初,熊廷弼向皇帝上的疏奏提及了军屯,但熊廷弼自己都知道,在辽东战事蜂起的情况下,军屯只是小头,民屯才是关键。
“.”听到这儿,袁应泰眼神一变,变得更加闪烁与凝重了。在他看来,再这么说下去就是动刀子剿了。
但熊廷弼却仍旧维持着那副笑吟吟的样子。“你想要派兵驱散他们?”熊廷弼问道。
“不。”孙传庭摇头道:“我认为可以在城外找一块平整的洼地把流窜的鞑靼人围收聚拢起来,派人看守他们,并给他们拨发粮食。辽沈的储量是足够养活他们的。但切记要不过多,只给保存基本体力的口粮。这样一来,既雪中送炭,全了我大明的仁德之名,也避免了这些鞑靼人在春耕播种的时候四处作乱影响耕种,还”孙传庭看了袁应泰一眼,没有把最后一点说完。
“大来兄,看来咱们的孙伯雅是想你之所想啊。”熊廷弼对袁应泰的称呼都变了。不再像之前那样阴阳怪气了。“既然大家都这么想,那我也就只好从善如流了。”
袁应泰一愣,旋即喜道:“左堂英明。”这着实令他意外,虽然熊廷弼跟正儿八经的“飞扬跋扈”没什么关系,但向来是说一不二的。让他“从善如流”,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罕事。“我回辽阳之后立刻就安排这件事。”
“等等。现在不能设营放粮,这些鞑靼人还得饿着。”杨涟轻轻地敲了一下桌面,骤起的异响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他的身上。
“为什么?”袁应泰还挂着欣慰的笑意。
“袁右佥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杨涟说。
“还有什么问题?”袁应泰又问。
“观瞻。”杨涟解释道:“就像熊左堂方才说的那样,辽东的军粮是皇上下旨让户部从全天下调来的。经略行辕虽然有调用之全权,但北京的言官们是一定不会不说话的。”
袁应泰的身上挂着都察院的衔,但他一天言官都没干过。而杨涟前不久还是实职的兵科给事中,他太了解言官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了,这帮家伙是没事儿也要打三竿的。
别看皇上把姚宗文和杨、冯、顾这些人给罢官削籍了,但这是因为他们所行之事是言辞激烈的无理由诬告。如果熊廷弼真的擅自把粮食发给鞑靼人吃,就等于是落了口实。言官们是一定会跳出来反对的。杨涟自忖,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他自己就会上疏提出质疑。
不过这还不是最关键的。“言官们提出反对与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